在《儒林外史》里,除了范进中举,其实还有个周进中举
2021-01-21 13:47:25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周进中举] 在《儒林外史》里,除了范进中举,其实还有个周进中举。
周进年纪比范进还大,60多岁了,还是个老童生。
可想而知,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为官的年代,他的生计有多么艰难。
范进54岁中举之前,好歹还是个秀才,秀才有了些许特别之权益,可他老丈人胡屠夫还是看他不起,就不用说别人了。
周进没办法,只得给姐夫那帮商人去做帐房先生,商人那时是最没地位的职业,而他还在商人之下,可谓是斯文扫地,辱没士林了。
周进的心情郁闷至极,偶进贡院,触景生情,乃大哭一场,哭得天昏地暗。
众商人虽居末业,倒也有一番善心,个个慷慨解囊,凑钱资助他。
后来皇天终不把苦心负,周进终于科场大进,有了出仕的资格,外放广东学政。
主持考试之时,他见可怜兮兮的范进实在就是当年的自已,心里发软,于是成就了范进中举,收了个老门生。
虽然这两段中举的故事,都属吴敬梓的小说家言,但毫无疑问,这的确很真实。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皇家就获得了一箭双雕的好处: 一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出仕的垄断,平民出身的子弟充塞仕途,皇权就更安全了; 二是正如唐太宗所言,天下才俊入其彀中,皇权有了管治的帮手,读书人也有了追求和去处,社会就更稳定了。
这两大好处,应该说是后世(元除外)皆行科举制的根本原因。
然而其副作用也相当明显。
天下读书人这么多,可朝廷职位毕竟极其有限,如此一来,终生不中、潦倒落魄的就够多了,像周进范进这样,已经算是够幸运的了。
而士子们汲汲于功名利禄,可以想像,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就丧失掉了。
《儒林外史》这本书,便正是描述了这种状况,其文字善用白描,最纯正汉语,寥寥几笔,便栩栩如生,如临其境。
在他笔下,儒生们之人生境遇,历历在目,读来令人别有感触。
小说一开篇,吴敬梓就立了个样板,即王冕隐而不仕,连朱元璋相请都没出山。
很显然,吴敬梓是崇敬这种人格的,也是无比羡慕他这种生活的,可惜王冕就是王冕,世不多有,才显得珍贵,而更多的读书人却别无可选,成了吴敬梓笔下蝇营狗苟的人物。
下面这个版本的《儒林外史》为中国文联出版社出品,质量极好,价格一包烟钱,就可以置于案头慢慢欣赏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看一看”进行了解和购买,开卷有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