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2021-03-09 18:50:20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是人们讥讽李鸿章和翁同稣的话语,李鸿章是合肥人,翁同稣是常熟人,古代很有名的大臣都用地名代替人名,所以这里用地名代指人名,“司农”是对户部尚书的称呼。
真是好笑他们两个斗了一辈子,死后还被人讥讽放在一起讨论,还真是有缘分。
李鸿章作为宰相,大清国运日渐衰退他自然有责任的,所以有这样的骂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翁同和一生自认忠心,这样的骂名确实出乎意料的,难道真的是有什么事情让他遭此骂名,这里能够想起的就只有他因私怨延国事了。
可是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深的宿怨,能够让翁同稣忘记国家利益,而一心对付李鸿章呢?原来咸丰十年,李鸿章帮助曾国藩执笔上疏弹幼翁同稣的哥哥翁同书的折子,从而使翁同稣的父亲气死,哥哥流放,至此翁同稣与李鸿章之间便是父死兄徙之仇,这么大的仇恨翁怎么能不报呢?只是需要时机。
此后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张的变科举、重西法、练海军、开铁道诸事,处处遭到主持户部的翁同條犁肘,“故李公困疆熊二十年,疑谤纷纷,终不获行其志”。
而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又是一个契机,当时身为军机大臣的翁同稣阻止朝廷给北洋水军的银子,致使款项不能下拨,其实先前买炮弹的时候也是一样,在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打算购买德国制造的大开花弹,以供战舰上的大炮使用,最终也是因为翁同稣不给钱而泡汤。
翁同稣处处刁难北洋水师,就是为了整治李鸿章,可笑的是他自己却是主战派,应该是努力配合,希望战争的胜利,而现在这样是不是很矛盾呢?仔细分析其实一点都不矛盾,翁同稣主战并不是他知己知彼,对于这次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而是他身为国家重臣必须要维护国家利益,更必须要得到千古的赞扬,更何况那些所有抱着天朝上国理念的知识分子,主战就是本能的反应,他们对日本向来更是以“最尔小国”视之,根本不放在眼里。
况且这又是打击李鸿章的好时机,这样的契机他又怎么能放过,所以他主战,又恰好在战争中处处刁难。
这就可以在战争中看李鸿章的笑话,就像《蜡庐随笔》中记载了翁同稣的一句名言:“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其实就是借此整治李鸿章。
他利用职务之便,刁难李鸿章,这虽是简单个人恩怨的刁难,但他置国家利益不顾,导致了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的历史产生了恶劣的后果。
虽然他的陷害成功了,最终使李鸿章甲午战争大败,签下了耻辱的《马关条约》,戴上了卖国贼的帽子。
可是自己也从此背负了只顾私怨,以公谋私的罪名,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人们开始怀疑了他的人品,他的人生开始了下滑线。
但是历史一路走来有着自己的定义,我们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所以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内心,后人是根据翁同稣和李鸿章之间的这段私人恩怨来推测他的用意的,但是也有人认为:翁同稣作为帝师,是名副其实的“帝党”,那么他就要一切利益以光绪为先,他虽然不赞成慈禧掌权,但是不管怎么样慈禧还是名义上皇帝的母亲,他是不会太过分的,怎么样也会给皇帝一些权力的,所以翁同稣最担心的是李鸿章,因为他办实业,多年打仗,手里有精兵,还有新式的海军,还可以调动铁甲舰,如若他要造反,这是何等的可怕呀!况且他更是西太后的宠臣,有着良好人际的关系,如若他要造反,那可是一呼百应的,那么到时候光绪的位置在哪里,连皇帝都没了,自己又和他素来是仇敌,自己又可以去哪里呢?他更知道,李鸿章的野心之大,李鸿章不像曾国藩那样自请撤湘军。
曾国藩不过就是不想因为功高震主而被害,所以最后有一个好的结局,而李鸿章则不然,不但不裁撤他的淮军,还大力兴办军工企业、大量购买洋枪、洋炮和铁甲舰船来装备他的军队,这样翁同稣怎么能放心,所以他借机克扣北洋军的银子,既可以削弱李鸿章的势力,又可以让慈禧失去一个帮手,还光绪实权,更可以报私怨,这么一举三得的事情,翁同條怎么会拒绝呢?所以翁同稣在那一瞬间忘记了国家的利益,只是看到了权力的争斗和自己的私怨,更没有把光绪的劝解放在心上。
因为光绪曾经对翁同條说:“关知道当年因李鸿章弹效令兄翁同书一事,你们结下宿怨。
但你们都是朝廷的股肽之臣,总要和衷共济才好,千万不可因私而废公。
”他是光绪的老师,一个老师又怎么会把学生的话放在心里呢?更何况他觉得这是对学生有利的事,但是不管翁同稣是出于什么目的,最终他都没有逃出这个怪圈,也因此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污点。
历史随心看,分享好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