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是怎么评价鲁迅的以及他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2021-11-25 09:24:26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鲁迅,在我国历史中一般评价都很高,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那时经常会读到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比如他对祥林嫂、对闰土的描写,他对那时国人的恶习是再了解不过了,通常也会哀叹时代的不幸,他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看问题尖锐深刻,曾经弃医从文,觉得精神萎靡,思想颓废才是国人最大的问题,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简单讲讲鲁迅生平以及后人怎么评价鲁迅的。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1]、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评价鲁迅
鲁迅生平事迹
鲁迅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他17岁时,戊戌变法;30岁,辛亥革命;38岁,五四运动;40岁,中国共产党诞生;50岁,九一八事变……他历经并见证了这一时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以自己对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融入了这个时代。从对百日维新的失望,对实业救国何以此路不通的考量,到弃医从文以唤醒民众为己任的抉择,是一代知识分子对救国救民之路的探求。 从《药》中革命者的人血馒头到《阿Q正传》的“不准革命”,是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深刻思考。从《狂人日记》到“左翼”文学,是对反帝反封建、“启蒙+救亡”二重奏主题的激昂呼号。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鲁迅在《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评价鲁迅
后人是怎么评价鲁迅的
千年来,鲁迅先生在天国之下,只有这一个。也许,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没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伟大的、崇高的、空虚的英雄战士、思想先驱和文学巨匠。横眉冷眼旁观,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他的人生写照。想念鲁迅,敬畏鲁迅。他同革命人士和仁人志士一样,对祖国充满着热情的感情,对人民充满着关怀和期待。泼辣的笔触,机智犀利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黑暗的腐朽,并做出了有力的回击,笔下的文字,正是鲁迅先生直截了当的攻击,毫不掩饰,敢说敢骂。
在中国,鲁迅是大文豪,是骨头最硬的文化人物。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鲁迅是敢于突破封建旧观念束缚的一代先锋。其可贵之处在于敢于面对权势,敢于正视生命中的残酷与血腥,敢于面对时弊,敢为天下先。鲁迅精神是铁骨铮铮的民族性!
大家可以通过历史随心看来翻阅更多有关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历史随心看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历史长河中那些不外人知的历史故事,好了,今天小编有关鲁迅以及后人是怎么评价鲁迅的相关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有不太了解的,大家也可以看看小编上文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