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的代称
2022-05-09 14:22:55 历史 趣史说新语 °c 繁体
A + A -我国古代,官场上对于官职的称呼,有用古称的作为代称的习惯。比如明清时期,称县令为“明府”,把县丞、典史、吏目称为“少尹”,把知州、知府、刺史称为“太守”,把州府同知、州判称为“司马”,把道员称为“观察”,把翰林院的修撰、编修称为“太史”,把大学士称为“相国”,如此种种,都是为了复古尊称,也是官场的一种风雅。
当然,除了古称之外,也会采用简称。因为古代官职的名字,并不都是简单的两个字,比如“开府仪同三司”这个散官称号,一般连着对方的姓简称“某开府”,而不是某开府仪同三司。又比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一般简称王右军,而不是王将军,或者王右军将军。又比如杜甫,曾任左拾遗,所以一般称其为杜拾遗。毕竟在大多数时候,称呼官员的官衔采用两个字的简称,要比一连串的全称要实用得多,也更为显得富有文化底蕴。
除此之外,还有以爵位来称呼官衔的。一些官员因为除了官职之外,还有封爵在身,为表尊敬,称呼他们的时候,也会爵称。最出名的,莫过于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被封爵为武乡侯,因此通常被尊称为诸葛武侯。
古代的时候,使用官职的代称,一方面是出于尊重敬称,一方面也是官场的复古风雅所致,最后最重要的是,也是为了互相方便。
标签: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