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小麦专家,他让小麦增产1000亿斤
2022-06-09 18:31:09 历史 李砍柴(北京浪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c 繁体
A + A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趣味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随心看小编带您走进李振声和小麦的故事
1956年,中国境内小麦条锈病横行,而小麦旁边的牧草却长势喜人,李振声灵光一闪,一个主意让小麦增产1000亿斤。
这个主意就是让小麦与牧草杂交。
那么,让草与粮食杂交,培育出来的会是什么?
李振声的想法不是没有依据的。
他曾在山东农学院系统地学习与小麦有关的知识。
1951年毕业后,为了国家建设,他又开始对牧草进行了四年有余的研究。
1956年,中国小麦条锈病肆虐,小麦减产高达30%到50%。为此,李振声被分调到陕西杨凌救急。
来到黄土高原,看到成片的病小麦,25岁的李振声心痛不已。
他走访了片区大部分麦地,发现病小麦旁边的牧草都生长良好,为此,他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让小麦与牧草杂交,从小麦的后代获得草种的抗病基因。
可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团队成员的支持,大家都觉得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可李振声并不介怀,他对自己四年的牧草研究有着非常大的信心。
他从800种牧草中,挑选了3种抗病性强的草种,并从这3个草种中,选择了契合度最高的“长穗偃麦草”与小麦杂交。
可是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长穗偃麦草与小麦的第一代杂交种子播种后,长出来的并不是小麦。
李振声并没有因此放弃,毕竟第一代种子有了小麦的雏形。他决定,让培育出的第一代种子与小麦种子,二次杂交。
经过不断改良,1979年,李振声团队终于研制出小偃6号抗病性小麦,粮食恢复高产,新的杂交小麦开始小范围推广。
可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大问题。
李振声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他继续带领团队攻坚,又接连出台了小偃4号、5号、81号等,随着品种改良,条锈病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李振声也该好好歇一歇了,可是,他却说:“小偃系列耗费了太长时间,没有让国家早早解决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我还要继续攻关。”
他又撸起袖子大干起来。
这一次,他又做了一件令人惊叹的事:用牧草杂交出颜色不同的小麦,按色选出良种,达到研究和种植的效率。
短短几年后,李振声依靠这项杂交技术,再次培养出50多个新品种,推广面积高达3亿亩。
即使这样,也没能满足中国那噌噌上涨的人口。1985年到1987年,中国人口增长了5000万,小麦的产量却创不了新高。
为了实现粮食产量再次突破,李振声到全国各地的小麦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寻求突破口。
就在河南封丘,李振声发现,只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有效改良,小麦产量就能增加2倍以上。
有了详细调研,李振声将封丘县的经验,用到黄淮海平原地区,改造中低产田。
1993年,全国小麦增产1000亿斤,生产有了新的突破。
今年,92岁的李振声院士依旧活跃在田间,为小麦的增产增收搞科研。
有人曾问李振声:您与袁隆平谁更厉害?
而他却笑着摆手说:“没有必要做比较,有人说‘南袁北李’,领域有别,但是目标一致。只要培育出好品种,农民增收了,这就是我的幸福。”
当荣誉在身时,李振声仍能保持初心,他具有中国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共同特征:牺牲、奉献,专注科研,不求名利。
吃水不忘挖井人,正因为有袁隆平、李振声这样的科学家,才让中国人民吃得饱、吃得好。
世间哪有岁月静好,只是前人替我们承担了蹉跎。
【资料来源】网易视频
作者:哈哈
编辑: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