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王垕的故事
2022-07-14 17:42:04 历史 新锐历史 °c 繁体
A + A -在五千年中国历史上,集枭雄与奸雄、君子与小人、正面与反面、褒议与毁议于一身的“帝王”,除了曹操,或许再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曹操把运粮官王垕叫来,对他说:“我想借你人头一用,以安人心,你不要舍不得。”王垕听后大惊失色,说道:“丞相,我是奉你之命,我无罪啊!”
曹操阴着脸说:“我知道你没有罪,但是不杀你,难以服众,军中定然哗变。你死后,你的妻子儿女我会替你抚养,你不必再有牵挂,放心去吧,来人!”
刀斧手早守在门外,曹操最后两个字出口,他们就不容王垕再说话,把他拖了出去。不过片刻,王垕的头颅就悬挂在高竿上,高竿下面贴着告示:“运粮官王垕盗窃官粮,用小斗放粮,按律斩!”
帐外聚众闹事的将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有人心里仍有疑虑,但是大部分人都信了,他们纷纷说:“原来是这样啊。”“我就说嘛!”人们渐渐散去了。
夜已经很深了,曹操拾起案头的书。书的字迹被灯影晕染开来,就像是浸在血里面。他看了许久才看清楚书上的字,这是一本《春秋》。
因为在每句话里都暗含着作者的态度,所以《春秋》的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想想白天的事情,看着这本史书,曹操不禁怔怔地想:“后来的人在书里,会怎样评论我呢?”
公元197年,袁术想在淮南称帝,遭到天下的反对。吕布、孙策、刘备和曹操,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方面夹攻他。袁术则率军渡淮北上,留下李丰等率军10万坚守寿春,准备以逸待劳。
曹操亲自领兵17万,率军督战,无奈,李丰闭门不出。曹操军队围城一个多月,粮食将尽。从孙策处借粮10万斛,仍然不敷支出,曹军缺粮成为眼下最大的难题。
入夜了,军营里还没有消停下来,外间鼓噪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是要哗变的先兆,曹操焦躁地在帐里踱步,一盏灯忽明忽暗。将士闹事,是因为缺粮,谁都不能空着肚子打仗,何况打的还是恶仗。
“主公,人带来了。”大将典韦在帐外禀报。“让他进来。”曹操说。进来的是运粮官王垕。这几天,曹操已经见这个瘦小的中年人两次了。
几天前,王垕向他求助:“主公,不好了,粮草将尽,怎么办?”连日来胜仗的喜悦被这一句话浇了个干干净净。怎么办?撤军?没有粮草,贸然撤军有多危险!不撤,支撑大军继续打仗的粮草从哪里来?
可怕的是,一旦让将士们知道粮草不继,军心就会乱,军心一乱,士兵们是一哄而散,还是有别的变故,都难以预料。曹操是经历过军中哗变的。
所以缺粮还在其次,首先要稳住军心,让将士相信,军中不缺粮。只要他们相信,便还能拖延几日,到打败了袁术,一切就好办了。但是军粮将尽,怎样才能让他们不起疑心呢?
曹操看到王垕,略一思索,心生一计。他假装神秘地低声对王垕说:“可用小斛发放,权救燃眉之急。”王垕说:“士兵倘怨,又怎么办?”
曹操坚决的说:“你就按照我的意见发放,我自有办法。”王垕连忙说:“这样的话,弄不好会引发混乱。”曹操坚决地说:“你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办,其他的事我自有办法
曹操不是不知道这个计策不好,纸包不住火,粮食分派下去几斗可以骗过人的眼睛,可骗不过人的肚子,只是事情逼到这个地步,不得不这样。
但是过不得几天,战事还没有进展,就先出事了。将士们先是私下里纷纷地说:“口粮少了。”“你也没吃上么?”有人应和,“我就去迟了一步,锅就见底了!”
一个兵摸摸肚子,肚子“咕噜”响了一声,“我见过粮官派粮,还是那么多,没见少啊。”“确实是少了。”有机警者率先反应过来,“莫不是军中缺粮了?”
一句话,让大伙儿都慌神了,饿着肚子打仗就是死路一条,当下里一传十,十传百,将士们气势汹汹找过来,要上面给个解释。
运粮官王垕再次站到了曹操的军帐里,眉目间都是慌色:“怎么办?”这是早就料到会出现的局面,曹操心里并不慌张,只是说:“要解决这件事,不难,你且过来。”
王垕依言走近:“主公?”“我要问你借一样东西。”曹操说。“什么东西?”曹操注视他的眼睛:“借你头颅一用!”
这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斩杀了王垕之后,曹操又传令各营将领,限三天内攻破寿春,否则格杀勿论。他自己亲自来到城下督战,大小将士得此命令,没有不奋勇向前杀敌的,霎时间军威大振,一举将寿春攻克。
在笔者看来:为了应付缺粮危机,曹操让运粮官王垕以小斛散粮,以至于触犯众怒。曹操又阴险地把刀子架在了王垕头上,以平息众怨。曹操这样做,既体现了他足智多谋的一面,又体现了他性格中奸险诈伪的一面。
事实上,当时的曹操并没有找到真正解决军粮缺乏的办法,但这又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否则军队就要哗变。
所以,曹操人为地为军粮缺乏制造了一个责任主体,让这个人来承担罪责,而运粮官王垕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就就成为了最好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