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杜甫草堂简介

2023-05-06 13:57:07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由陇右(今甘肃南部)流寓成都时的住所。从唐乾元三年(760年)草堂落成,到唐永泰元年(765年)离开成都,除当中有1年多流亡川北之外,其余3年零9个月,杜甫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期间,杜甫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狂夫》《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240余首诗,是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五代前蜀(907年—928年)时,也就是100多年后,诗人韦庄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寻得“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并在遗址上重建草堂,作为对“诗圣”的纪念。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成都知府吕大防倡议重修草堂;元祐初,知府胡宗愈将杜甫在成都时的诗作勒石镶嵌于草堂墙壁上。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知府张焘见草堂有“骞陊摧剥”之像,遂下令对草堂进行修缮,并将杜甫的1400多首诗刻在26通石碑上,置于草堂四周,草堂从这个时候起称“杜祠”。之后,围绕草堂的其他纪念性建筑陆续出现,草堂开始成为成都的一处纪念古代名人的文化圣地。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第十一子、首代蜀献王朱椿再修草堂。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川巡抚钟蕃再度重修草堂。明末,草堂毁于战乱。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草堂都有重修和维修记录。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四川总督常明对草堂进行大规模营建,基本奠定今天草堂的规模和布局,使草堂成为全国纪念杜甫的最重要圣地。民国年间,草堂毁坏严重。新中国成立后,草堂得到持续维修和保护,并将东邻的草堂寺和西北角的梅苑(原王园)先后并入,1955年建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将杜甫草堂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杜甫草堂是成都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因为杜甫的名气超过当代任何一位网红,其人品和诗品都堪称一流。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杜甫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