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简短
2023-06-25 15:40:02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全书共120回,讲述了一个荣府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贾宝玉,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他因为生在一个大家族中,而成为一个孤独而又深情的人。故事以贾宝玉的出生为开端,以他的死亡为结尾,穿插着一系列的爱情、悲欢离合、权谋斗争、人性善恶等情节。
红楼一梦十三年
《红楼梦》一开始便提到“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除了有的抄本里提到了棠村,我们看甲戌本里面还多了一句“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棠村吴玉峰都实有其人,这是两个真名。为什么会有真名假名共存?我想这可能是与这些抄本出现的时间有关,是与作者的生死有关。
棠村就是梁清标,是死于1691年。吴玉峰,他是死于1704年。之所以会有他们的名字出现在书中,应该是与《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有关。十三年,这个数字相对于《红楼梦》而言,极不寻常。我们算一算1691年到1704年,是不是十三年?
时移物换,蒿藜满眼,楼馆劫灰,美人尘土,几多盛衰感慨,有过于此甚于此耶?郁志未伸,静思陈事,追忆往事,何以克当?
六朝兴废怕思量,三春事业费斟酌。这就难为众人了。
由此我们也不难想到,作者当时也一定是老费神了。
《桃花扇》本末里写到:《桃花扇》钞本久而漫灭,几不可识。津门佟蔗村者,诗人也。与粤东屈翁山善。翁山之遗孤,育于其家,佟为谋婚产,无异己子,世多义之。薄游东鲁,过予舍,索钞本读之,才数行,击节叫绝!倾囊槖五十金,付之梓人。计其竣工也,尚难于百里之半,灾梨真非易事也。
“薄游东鲁,过予舍”,这个是孔尚任自己所言。家在东鲁的制曲名家,除了孔尚任,还有第二个姓孔的人吗?且“终生误”曲子后面甲戌本有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第十三回一条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
明清传奇以南曲为多,《红楼梦》独用北曲。
《风月宝鉴》,自有它的一种特别的含义。《桃花扇》也确实是一部风月之作。
制曲名家,东鲁孔姓,孔尚任之外,不作第二人想。
《红楼梦》,它主要是叙述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以及贾府老亲,金陵甄家的事。那么,贾王薛史与甄家的取向是从何而来?
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一种规律,其实是一种必然。我个人认为,《红楼梦》里面的四大家族,应该是指张李明清这四大家。
论理,明清之交的四大家,大莫大过张李明清罢!贾王薛史甄~张李明清吴!贾母便是弘光。大观园的虚荣,也就是南明弘光的虚荣。
这个,我们通过下面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到一个基本的概况。
梨香院十二官
大观园里出发梨香院十二官。贾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将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了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豆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当下各得其所,就如倦鸟出笼,每日园中游戏。
为什么贾母留下了文官?我个人认为,原本这十二官里面,文官是花,旁的都是叶。红花配绿叶,因为怕给人看破底里。贾母留下文官,其实就是暗示弘光与他的那个班底的。
当日里,尤氏道:“如今我们也去问他十二个,有愿意回去的,就带了信儿,叫上父母来亲自来领回去,给他们几两银子盘缠方妥当。若不叫上他父母亲人来,只怕有混帐人顶名冒领出去又转卖了,岂不辜负了这恩典。若有不愿意回去的,就留下。”王夫人笑道:“这话妥当。”那我们从芳官那里知道菂官已经死了。
也就是说,十二官,已经变成十一官了。那为什么尤氏还说是十二官呢?是她的疏忽?我看不一定。再说,这菂官是几时死的?怎么死的?书中都没有交代,也就成了疑案。既然是疑案,不妨就猜一猜。“文死谏,武死战”的话,言犹在耳。作者故不交代菂官的死因,依我看,应该也就是这样。
《红楼梦》十二官之设,感觉是为揭示南明弘光一班文官之事。第四十回贾母众人在宝钗房里:坐了一回方出来,一径来至缀锦阁下。文官等上来请过安,因问“演习何曲”。贾母道:“只拣你们生的演习几套罢。”这实际是把“文官”隐在了“十二官”中。花隐花丛中,自然也就不显它了。
细数一下:文官、芳官、藕官、蕊官、菂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总共十二个人,这就是十二官。只是菂官死了,再没有人补入,须把萁官蒋玉菡也一并算在里面。可书中交代,梨香院这些人都是女伶,蒋玉菡则是个男的。这就不知该怎么说了。
本来,文人杜撰其事,是不必当真的。尔等指珠作玉,颠末作本,不过是肚里谋划,笔下诌文,无非各有目的。只把碍语化于无,何言真假?
可是一本书,它总有它的立意取向,也就是作者的爱恶倾向。这样的话,《红楼梦》作者之意,岂非不言而喻!
当时并无女优。文人虚应其事,虽属虚构,为故事生色,也无可厚非。可如果他们还有别的用意而众人竟不察,这就是我们的疏忽,不是么?
《桃花扇》里面对于南明弘光和一班文人醉生梦死的穷形尽象,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红楼梦》则全力避开了这个。
《红楼梦》,它不过是用模糊法让它的事实更趋于隐晦而不容易让人察觉。
风月宝鉴VS桃花扇
同一件事情,用两种面目出示在作者面前,《风月宝鉴》与《红楼梦》就是这样来的。东鲁孔梅溪与《风月宝鉴》就是孔尚任与他的《桃花扇》。
既然是同样的事实,自然就会有好多细谨处彼此仿佛雷同。这点众人可以自己去体会。
相比之下,《桃花扇》是直接记录了南明弘光的一些事情,《红楼梦》则没有明示。是作者故意的用了一种模糊法把这些痕迹都模糊掉了。如果,如果我们不细细分辨,基本上是看不出什么来了。
一封书信无名号,荒唐言语多虚冒。作者都说这都是假语村言了,不是借故传情,还能是啥?无事消闲扯淡,就中的滋味,谁能体会?
古来十万八千年,凡事,只要是能给文人们捉到一些影子,都能转化为他们笔下的词料素材。一本书成书有日,所反应的,并不一定就是当时的实际状况。因为它的成书到它的公开,这一过程,实在并不好说。
生活毕竟不是哪一个人一厢情愿的事。我们的一言一行,总要受到生活的牵绊。或曰无心,而听者有意,你妨碍了他的利益,你就要付出代价。尤其在封建时代,宗法社会,各种利害关系,比当今社会,愈法不同。因为时代本身不同,伦理道德各方面都不同。谁愿意为一些不值当的事,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个就是《红楼梦》这部作品之所以隐晦其事的原因。
然而,作者一方面,害怕被人看出他们的动机,另一方面,却又担心世人会疏忽了他们的目的。正是给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使役,他们才会在书里面留下各种各样的伏笔破绽疑点。这样做,为的是想引起读者的注意,好教人见疑思奇,不断的进行质疑。这样有朝一日,事实总会水落石出。至于说,要等到哪一天,就要看众人的缘法了。
《红楼梦》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生活的史诗,也是一部探讨人性、情感和价值观的杰作。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局限,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温情和坚韧。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