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中央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220-AD280

2020-05-21 18:56:29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

一、曹魏

三国的职官,基本上是东汉政府的缩影,但也有许多变化。这一历史时期的官制,以曹魏较为完整,改革变化也较多。因此,我们将对曹魏的官制作较多的叙述。

曹操对东汉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戚台阁制,消除了中央权移宦官、外戚,地方权移州牧的弊端。《宋书·百官志上》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复置丞相”,以曹操为之。当时协助丞相办事的人极少。《晋书·百官志》说:“魏武为丞相以来,置左右长史而已。”丞相之下,据《魏书》的记载,有东曹、西曹(后省)、法曹等。东曹掌选官(见《魏书》毛玠、崔琰等传),相当于东汉尚书吏部曹、选部曹尚书。丞相之下各曹的设置,是列曹尚书由内廷转到外朝,由少府属下转为丞相属下的开端。这是中央官制中的重要改革。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魏国初建,始置尚书、侍中以及六卿。而丞相之职未废。曹操以魏公兼丞相,尚书是丞相的属官。“尚书省”真正成立,应该说是在曹操的时候。这时,中央的军事权也归丞相掌握,曹操设置了两种军职,以掌握内外诸军。一种是中领军和中护军,掌禁兵。《晋书·职官志》称中领军为“魏官”,说是“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自置”,可见中领、中护都是丞相府的属官。它们分掌禁兵,有效地防止了东汉内廷事变的重演;另一种是四征将军(即征东、征西、征南、征北),皆掌征伐。《宋书·百官志上》说:“鱼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而“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曹操提高了偏裨杂号将军的地位,分掌四个方面的征伐大权,直属于丞相。从此,大将军之号虽在,但名同虚设。

曹丕当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为延康之年,以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同年即位后,又改为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再设置中书监、令,以掌机密,不另设丞相。以后再设大丞相,品第一。官分品级,自曹魏始,但有时仍沿用汉代禄秩制,如光禄勋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待中为第三品,秩比二千石,中书监、中书令均第三品,秩千石,给事黄门侍郎为第五品,秩六百石等。高贵乡公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复置相国、下有诸曹掾多至三十人,自文帝以后,相国、丞相废置无常。

魏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都不担任实际职务,也不参加朝政。《三国志·高柔传》载,高柔上奏说:

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裨起天听,弘益大化。

可见三公只在每月初一、十五特诏入殿廷,议论得失。按东汉旧制,凡拜为三公,皆可参加朝会,魏废其制。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六月有日蚀,有司奏免太尉。文帝命以后再有天变,勿劾三公。汉以三公顶替天变之咎的制度,至是作罢。太尉属官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东、西曹掾属、舍人,又有营军刺奸、帐下都督、令史等。

曹丕称帝以后,深感东汉尚书台权力太大,便另设中书省,首长称中书监,第三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逐渐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第三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第三品。但这时的尚书省权力大减。只是一个执行机构而已,由于事务繁忙,开始分五曹(即吏曹、左民、客曹、五兵、度支等)治事,每曹设尚书1人,第三品。还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各曹工作。

东汉尚书台的职权扩大,而九卿职权范围大为缩小,到魏晋时有了显著的变化。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王国初置六卿,曹丕称帝,备置九卿,其官称均沿汉代,但建置略有变革,如在太常中增置博士4人,第六品,掌引导乘舆,议定谥号,也叫太常博士。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又置《谷梁》、《周易》、《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氏解》诸经博士,称为太常博士,第五品。又置协律都尉,第六品,太乐令,第七品,太乐丞,第九品。杜夔当过太乐令,也当过协律都尉。又如光禄勋,汉时居禁中,所属武职有三署郎将及虎贲、羽林,文职有大夫、谒者、奉车、驸马等。曹魏把光录勋出于禁外,文职诸官均脱离光禄勋,职权范围大为缩减。建安中,曹丕当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踞於九卿之上。即帝位后,废去五官中郎将,只留左右中郎将。《通典》说:魏无三署郎,而书中有中郎、郎中,似应属于左右中郎将。虎贲、羽林中郎将皆第五品,多由外戚荣任。魏明帝以甄后之侄甄像为虎贲中郎将,毛后弟毛曾当过羽林虎贲中郎将。光禄勋的属官还有守宫令、丞,黄门令、丞,掖庭令、丞,清商令、丞,暴室令,华林令等。再如大司农,魏专置属官太仓令,主受漕谷,导官令,主舂御米及作干■。各有丞一人。曹操大力推行屯田积谷,用以征伐四方。凡屯田部民皆在郡县管辖之外,置典农中郎将,第六品,统一指挥,典农校尉第六品,典农都尉第七品,主郡县屯田。元帝咸熙元年(公元264年)罢屯田官,诸典农官皆为郡太守,都尉皆为县令长。属吏有司马、功曹、纲纪、上计吏等。黄初中置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皆第六品,度支都尉,第七品,掌诸军屯田。除九卿之外,还有宫卿。太后有卫尉、少府、太仆三卿。汉代是以太后所居宫室为卿号,位在正卿之上,而魏把太后三卿置于正卿之下。

曹魏时侍中地位提高了,尚书脱离少府而独立,而又另设中书监。这个设置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须特加说明。

侍中寺,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置,以侍中与给事黄门侍郎俱掌门下诸事。魏晋时期,侍中地位越加尊贵,成为门下的主官,第三品。魏置4人,资历深的一人为祭酒,此外,作为加官的,无定员,侍中掌规谏。车驾出,正值侍中负玺陪乘,次值侍中护驾,其余皆随从车辇。皇帝登殿,侍中与散骑常侍左右扶持,以备顾问。因侍中接近皇帝,故凡加侍中衔的,均以为尊贵。魏文帝时,苏则当侍中,他的友人吉茂讥笑他说:“仕进不止,执虎子(尿壶)。”可见侍中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

散骑常侍,第三品。东汉不设散骑,而用宦官作为中常侍,黄初时,合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以士人为之,称散骑常侍。置四员,年资深的为祭酒。也有用为加官的。掌规谏,若皇帝车驾出,则骑从车舆。还有员外散骑常侍,无定额。散骑常侍、侍郎、侍中、黄门侍郎皆评议尚书奏章。《三国志·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说:

歆有三子,表字伟容,年二十余为散骑侍郎。时同僚诸郎共平尚书事,年少,並兼厉锋气,要名誉。尚书事至,或有不便,故遗漏不视,及传书者出,即入深文论駮。惟表不然,事来有不便,辄与尚书共论尽其意,主者固执,不得已,然后共奏议。

给事中,第五品。西汉用为加官,掌顾问应对,位在中常侍下;东汉废,至曹魏复置,或为正员,或为加官,无定员。

奉车都尉,掌乘舆车驾。驸马都尉,掌副马。骑都尉,掌羽林从骑,皆第六品。这三都尉在汉时均属光禄勋,曹魏却是加官。汉武帝时以驸马加于功臣或外戚,凡尚公主的,必拜驸马都尉,曹魏因袭。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诸文职侍从,皆第七品。魏时均脱离光禄勋,改隶侍中,掌顾问应对。

宦官系统中的小黄门、黄门诸署长、黄门署丞、中黄门皆第七品。黄门从官,第八品。魏文帝时作了限制,规定他们居官不得超过诸署令。

中书监,中书令,第三品。曹操为魏王时,初置秘书令、丞,管理尚书奏事。曹丕称帝,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又置中书监,并掌机密,称为中书省。尚书掌例行公事,若有密诏下州郡和边将,辄由中书发诏书。例如司马懿出征公孙渊,时明帝病危,中书监、令刘放、孙资就发诏书催促司马懿回朝受顾命。属官有通事郎,第五品,后改为中书侍郎(或作中书郎),掌起草诏命。诏令起草后,先由黄门郎署名,然后通事郎署名,最后送呈皇帝御批“可”,才发出去。草拟诏书原归尚书职掌,自置中书监、令后,尚书权夺。

秘书监,第三品。魏王曹操置秘书,掌图书秘记、并典尚书奏事。魏文帝置秘书监,掌艺文图籍,初属少府,后独立,下设秘书丞,第六品,文帝欲以何祯为丞,遂增设右丞。又有秘书郎,校书郎,俱第八品。

二、蜀汉

蜀汉有“三公”名号,但基本上是功勋大臣的虚衔,《三国会要·职官》载:“先主为汉中王,以许靖为太傅,后无考。”又云:“建兴元年(公元252年),以诸葛恪为太傅。”

蜀汉也设丞相,章武元年以诸葛亮为丞相。《三国会要·职官》云:“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以诸葛亮为之……(亮)自贬三等,以右将军行宰相事,旋复官,及薨遂不复置。”丞相开府治事,《出师表》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丞相府属官有军师祭酒、前、后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行参军。还有东曹掾属、西曹掾、仓曹掾、令史,记室、门下督、长史、参军,均由朝廷任命。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丞相亮上言,请太尉告宗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上官胜仕蜀为太尉,可见蜀有太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以许靖为司徒,但西蜀不置司空官。

建兴十三年(235年),以蒋琬为大将军,其官属有司马、参军、东曹掾及主簿。延熙二年(239年)蒋琬由大将军进位大司马,其官属有主簿、东曹掾,余无考。

太常,刘备为汉中王时,置太常,有博士,但不分专经。后主刘禅时,在太常增广声乐,谯调曾疏请减少乐官。

光禄勋有五官,左、右中郎将,领三署郎。有虎贲、羽林中郎将。王梁、糜威曾当过虎贲中郎将;诸葛瞻尚公主,拜羽林中郎将。还有羽林右部督、虎步监、虎骑监。

卫尉、太仆、大鸿胪、大司农、少府等的设置与汉魏相同,惟有廷尉和宗正两卿不见记载。可知蜀无完整的九卿体系。

蜀汉的宫官除大长秋一人外,还有中庶子、庶子、洗马、舍人等。《华阳国志》云:“延熙元年(公元238)立太子,慎选名宿以为宫僚。”

蜀国的散骑常侍,中常侍均以宦官为之(如黄皓),这是沿汉旧制,而魏则以士人为之。

蜀有尚书台的组织,但尚书仆射不分左右,也不见尚书分曹治事的记载,可能与东汉相同。尚书属下的郎中,也只见吏部、选曹、左选、右选、度支等,其余不见记载,而魏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工、定科,共23郎。青龙二年(234年)有军事,又增置都官,骑兵2郎,合25郎。

蜀武职官有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又有中护军,前后左右护军、护军、行护军,还有中监军,前监军,右监军,中典军,后典军。例如王平由参军迁典军,迁护军,又迁监军,这是递升的次序。《三国会要·职官》引《通鉴》注说:“中监军即中护军之任,蜀置前、后、中监军,位三军师之下。”

骠骑将军(分左、右)、车骑将军(分左、右)、卫将军,均有长史、司马等官。开府则置东西阁祭酒、掾、属,后主景耀初,以胡济为右骠骑将军,又有抚军将军、镇军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魏有四征将军,但蜀只有征南、征西、征北将军而无征东,四镇将军则同于曹魏。

三、孙吴

孙吴于黄武中置丞相,以孙邵、顾雍相继任之。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置左右丞相,不久,复置一丞相,不分左、右。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建衡三年(公元271年)置太尉。宝鼎三年(公元268年)以丁固为司徒。孙休时,不置司空,置左右御史大夫,孙皓时复置司空,宝鼎三年(公元268年),以孟仁为司空。

黄武七年(公元228年)置大司马。赤乌九年(公元346年)分置左、右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两官。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通典·职官》载:“至吴景帝(孙休)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后,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可见大将军在中枢机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公元259年),始备九卿”。可知孙吴前期无九卿之称。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始改称太常,在太常中置博士,但不分经专治。吴初置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魏、蜀同。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例如陆逊就当过海昌屯田都尉,并领海昌县事。华■当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同于魏制。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少傅,诸葛恪当过太傅。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魏同。

尚书分有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自尚书分曹掌事,九卿事务渐轻,诸曹郎或称郎中,或叫侍郎,或叫某曹郎,或直称尚书郎。

在中书监中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在御史台中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右领军;中、左、右护军,护军;中、左、右三典军。张休以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又有中垒将军,掌宿卫兵。还有抚军将军、征南、征西、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平西、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三国

精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