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发展历史简介 奥匈帝国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2020-06-12 19:31:41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奥匈帝国简介:奥匈帝国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奥匈帝国是现在的哪个国家?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奥匈帝国简介
奥匈帝国,又名双元帝国、二元帝国,正式名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13世纪后成为哈布斯堡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布斯堡帝国实施联合统治,政治体制为共主邦联,内部的奥地利、西班牙、匈牙利诸国均为独立国家,但同奉一位君主作为国家元首。
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奥地利改组为帝国,半个世纪后,弗兰茨一世将匈牙利由王国提升为帝国,二元帝国正式建立。
奥匈帝国与英、法、德、俄并列为欧洲传统五大强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其国土面积之辽阔、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总人口数量之众多、稍逊于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国,位于欧洲第三。
机械仪器制造业之繁荣和钢铁军火工业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其资源总储备之广泛和动员总兵力之庞大,亦是欧洲第四,只少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
而农产品种类之繁多和原油产量之丰富,则是超越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奥匈帝国发展历史
一、诞生与发展
东法兰克王国兼并中法兰克王国之后,于962改称罗马帝国,宣布继承西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时期宗教化,称神圣罗马帝国。
该帝国是一个联邦性质的帝国,最初由拥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统治,皇帝由选举产生。其疆域鼎盛之时,包括了今德国、奥地利、捷克、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领土。
在德语中,奥地利意为“东部边区”,起初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泛指帝国巴伐利亚、斯提里亚东部的边疆领土。
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对帝国内部的大国进行了拆解,其中对巴伐利亚的拆解使用了小特权方案,奥地利由边区提升为公国,正式建国。
1282年起,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并在不久后被选举成为帝国皇帝,其后二百年,奥地利逐步吞并了斯提里亚,蒂罗尔等公国,使国土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大邦国。
二、扩张与崛起
1454年,奥地利公爵艾伯特和利奥波德签定协议,将国家一分为二,交由他们的子孙分别掌管,北部是统治上奥地利地区的奥地利公国,君主同时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南部则是斯提里亚公国。
1453年,英法结束了百年战争,法国开始着手国家的统一,大举进攻西欧的大国勃艮第。
勃艮第公国名义上属于法兰西王国,但在百年战争时期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1477年,被称为“大胆的查理”的勃艮弟公爵死于乱军之中,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趁机迎娶查理的女儿,获得了勃艮弟继承权。
奥军于1479年在吉内加特战役击败法军。法国仅收回了法语区约27%的土地,整个低地、法国东北部以及中部的一些领土则由奥地利获得。
联统勃艮第使奥地利的领土扩大了一倍有余,一举跻身欧洲列强行列。
1490年,上奥地利统治者绝嗣,奥地利和斯提里亚合并,再次由一位公爵统治。这一时期,通过伪造金玺诏书,奥地利提升为大公国,政治影响在帝国内仅次于波希米亚王国。
三、史无前例的外交胜利
卡斯蒂利亚的公主伊莎贝拉与阿拉贡王子斐迪南的婚礼,使两个国家逐步融合为一个新的国家——西班牙,他们的子嗣却是著名的疯女胡安娜。
1496年,马克西米连一世通过巧妙的在婚姻安排,以腓力一世将其迎娶。他们的子嗣同时获得了西班牙、勃艮第、奥地利诸国的继承权,这一横跨欧、亚、非、美四大洲的帝国被称为哈布斯堡帝国。
1521年,斐迪南一世迎娶波希米亚公主安妮。1522年,斐迪南的妹妹玛利亚嫁予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拉约什二世,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帝国吞并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埋下伏线。
四、哈布斯堡帝国
15世纪末,日益强大的法国发现自身领土被哈布斯堡的家族领土所包围,于是在1494年发动意大利战争,夺取米兰、萨伏依等地,但对那不勒斯王国的侵略却被挫败,此后两个世纪,那不勒斯王国一直受哈布斯堡统治。
1525年,查理五世于帕维亚战役大败法国,生擒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
1544年,查理五世围攻巴黎,虽因奥斯曼帝国进逼维也纳而撤军,但仍帮助萨伏依重获独立。
1557年,哈布斯堡于圣康坦战役中击溃法国,双方签定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结束了绵延半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哈布斯堡将法国势力彻底逐出意大利,巩固了在南意大利的统治,获得了米兰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土地。
在东边,奥地利则要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奥斯曼帝国,在苏莱曼一世的领导下,奥斯曼进入到鼎盛时期,先后击败东正教联盟、匈牙利-波希米亚、波兰立陶宛联邦,让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大感威胁。
查理五世的敌人们组成了“渎圣同盟”,由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信奉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共同领导,作为回应,查理五世组织了天主教同盟。
1526年,苏莱曼一世亲征匈牙利,击溃波希米亚—匈牙利联军,占领匈牙利大部,并于1529年和1532年两次率军围攻维也纳,从侧翼支援法国,但均被天主教同盟击退。由于波希米亚—匈牙利国王战死,奥地利大公获得了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的继承权。
1540年,查理五世攻打布达,试图夺占匈牙利中部地区,遭到失利,被迫承认瓦拉几亚公国和摩尔达维亚公国成为苏丹的附庸国。
1542年,奥斯曼军队在法国南部登陆。
1544年,查理五世进逼巴黎,奥斯曼帝国再度围攻维也纳,但法国因无法继续作战而讲和。此后双方边境大体稳固,但奥斯曼帝国西进之路受阻,不得不将欧洲的进攻方向集中在斯拉夫人的区域,与俄罗斯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矛盾激化。
海上的竞争则更加激烈,西班牙和热那亚海军联合,重创了奥斯曼—法国联合舰队,但突厥人仅仅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建造了一支比以前更为庞大的舰队。
1535年,查理五世率军征讨北非,从苏莱曼一世手中夺得突尼斯。
1538年,西班牙舰队在普雷韦扎战役中被海雷丁帕夏击败,突尼斯再次易主,从此奥斯曼在地中海称雄33年。
1571年,腓力二世与威尼斯共和国结盟,在勒班陀海战击败突厥人,重获地中海主导权,但是哈布斯堡也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损失大型战船16艘,8000人战死,21000人受伤),奥斯曼帝国则损失了二百多艘战船,失去了3万多名士兵。
五、称霸欧洲
“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查理五世
打败法兰西,击退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后,哈布斯堡帝国成为无可争辩的欧洲霸主,以及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但查理五世并未在这些战争中获得太大的收益。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加剧,奥地利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日益动摇,西班牙、葡萄牙庞大殖民地流入国内的财富也没有提升帝国的生产能力,反而流入了英国、法国,使后者国力渐涨,为日后埋下隐患。
查理五世在退位时,将自己的领地一分为二,西班牙、勃艮第、法国中部交由腓力,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交给斐迪南。
腓力二世成功统治了葡萄牙,却陷入与英国、法国的长期竞争而无法自拔,由于陆上、海上通道均被切断,腓力二世被迫允许低地军队自负盈亏,实际上默许了低地军队进行经商和腐败,高额的税收以及官员的腐败了终于使低地爆发大规模叛乱,“西班牙的暴行”事件之后,叛乱者宣布成立尼德兰联合省,借助宗教进行武装反抗,并试图从帝国独立出来,由此引发八十年战争。
与此同时,无敌舰队五次远征英国均告失利,而在法国宗教战争中,西班牙军队虽然攻占巴黎,却未达到预期目的。
奥地利在这段时期极力反对宗教改革,试图维护国家的信仰统一,疲于奔命于各大邦国之间,但遭到失败。
1617年,连奥地利国内也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波希米亚人和荷兰人一样,不但拥护新教,还试图从帝国独立出来。
1618年,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发生,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六、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德意志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又称“宗教战争”。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
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这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至40个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日耳曼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
三十年战争摧毁了哈布斯堡的霸权,西班牙衰落,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分裂,境内的意大利诸国、瑞士、荷兰独立,奥地利的皇帝之位被架空,从此法国称霸欧洲达半个世纪之久。
七、奥地利的复兴
三十年战争后,路易十四对荷兰和意大利诸国的战争使得欧洲国家对法国越加警惕,奥斯曼帝国则将精力集中在征服北非,奥地利得以迅速恢复国力。
1683年,奥斯曼帝国再度围攻维也纳,惨遭大败,欧根亲王率领奥地利军队攻入塞尔维亚,收复了匈牙利全部领土,这一地区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已有150年之久。
随后,奥地利挥师西进,击败法国,解放了被法国占领的卢森堡、列日等神圣罗马帝国邦国,将法国在意大利的势力再次驱逐。路易十四因为这一连串的失利,不再被人民称作“太阳王”。
18世纪初期,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爆发,奥地利联合英国,击败法国-西班牙联军,占领了阿拉贡王国、那不勒斯王国等地。
但英国不愿看到一个同时统治西班牙-奥地利的强大国家再次出现在欧洲大陆,因而和路易十四单独和谈,并将海军从地中海撤离,奥地利被迫放弃了西班牙继承权,换来对米兰、比利时和那不勒斯的继承权,路易十四本已遭到削弱的霸权在此战之后彻底丧失。
八、哈布斯堡-洛林
哈布斯堡帝国衰落的根源在于乱伦,为保障家族高贵的血统,帝国所统领的德意志(第一)帝国,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匈帝国等等100多个帝国、王国、公国、伯国、主教区、骑士团中,其家族进行长达200多年的乱伦,致使西班牙、奥地利两大帝脉先后绝嗣。
前者引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导致帝国丢失了西班牙,后者引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奥地利留下了玛丽娅·特蕾莎。
特蕾莎女王以惊人的毅力带领奥地利走出困境,她继承大公,开创了哈布斯堡-洛林王朝,为古老的哈布斯堡帝国续命200年。
欧洲学者一致同意,特蕾莎女王是现今欧洲所有王室的共同祖先,因此被称为“欧洲老祖母”,也被南德意志人称为“国母”。
但是,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觉醒,奥地利国内非日耳曼人开始希求自治权甚至独立,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崛起让奥地利在帝国内部的地位受到挑战。
七年战争中,奥地利联合法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发动了对普鲁士的战争,但这场战争却意外的以俄罗斯的倒戈而结束,作为结果,奥地利被迫承认西里西亚受普鲁士统治。
而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那不勒斯和西里西岛也脱离维也纳的统治。尽管特蕾莎女王重振了奥地利,但此时的奥地利已非霸权,仅是列强之一,从此欧洲进入大陆均势时代。
九、奥地利帝国
第二次反法同盟中,趁拿破仑被困于黎凡特之际,奥地利联合奥斯曼帝国、俄罗斯、英国,并组织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大举进攻法国。
拿破仑只身返国,大败反法同盟军队,于1806年取缔了神圣罗马帝国,将德意志西部各邦国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1807年拿破仑再次攻克柏林,夺得普鲁士一半多的领土。但在1806年,奥地利重新启用卡尔大公,屡挫拿破仑军队。
1809年,卡尔大公在阿斯珀恩-埃斯灵会战和拿破仑首次正面交战,大获全胜,击毙法军名将拉纳,打破了拿破仑战无不胜的神话,让反法同盟大为振奋。
拿破仑后来认为卡尔大公是他最厉害的敌人,英国名将威灵顿则认为同盟中,卡尔大公的军事水平最高。为纪念卡尔大公,维也纳广场为他铸造了雕像,另一尊则是欧根亲王。
1815年,拿破仑帝国灭亡,奥地利将比利时割让给荷兰,换取威尼斯共和国和拉古萨共和国的统治权。
拿破仑帝国对奥地利的打击最终被证明是是全方位和难以承受的,拿破仑战争期间,奥地利遭到极大削弱,瓜分勃艮第获得的法国东北领土在此时丧失殆尽,号称天主之盾,曾抵御突厥人二百余年的维也纳被数度攻破,更加灾难性的影响是民族主义思潮的扩散。
为回应拿破仑取缔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改组为帝国,成为古罗马帝国的最后残渣,为作区别,通常称为奥地利帝国。
十、奥匈成立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原因是一种折衷方案。
19世纪,奥地利的国力被大幅削弱: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丧失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非奥地利历史领土;1866年的普奥战争使它被排除德意志邦联之外;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
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造成了空前的叛乱。匈牙利对奥地利的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匈牙利民族是奥地利帝国中第二大民族,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但匈牙利贵族只肯接受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结果成立了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主导的二元帝国。
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保证匈牙利人在其中占多数,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等基本无权。
十一、三皇同盟
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A.M.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
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毛奇访问圣彼得堡,德、俄签订共同防御协约。
约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
1875年,黑塞哥维那地区发生反抗土耳其的起义。同盟的态度是:寻求避免大规模暴乱、催促苏丹进行多项改革,包括基督徒宗教自由。
另外组建基督徒及穆斯林混合委员会,以监督苏丹的改革。这一态度体现于安德雷西文件中。英法对此赞同,安德雷西文件递交予苏丹,苏丹于1876年1月31日同意文件的建议。
然而,黑塞哥维那的反抗军领袖,却拒绝接受这份文件,指出苏丹曾经承诺进行改革,不过从未有履行。
当起事被大规模镇压后,谣言指奥斯曼帝国对反抗省份居民施以暴行,谣言冲击了欧洲人的感情。俄国这时发动战争,于1877年4月24日对奥斯曼帝国宣战。
俄国成功争取到奥匈帝国的中立,透过许诺战后与奥匈瓜分战时夺取的土地,即奥匈将取得波斯尼亚及黑塞哥维那。
但是,英国催促德国及奥匈帝国向俄国发出警告。于是俄国与土耳其媾和,签订了《圣斯特凡诺条约》。借着条约俄国可以操控新独立的多个国家,她在东南欧的影响力将会大幅提升。
1878年柏林会议召开,7月13日签订《柏林条约》,波斯尼亚及黑塞哥维那交由奥匈帝国管治,但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
柏林会议后,德奥与俄关系恶化。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为期3年。1884年续订,1887年废除。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
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作战时其他两国应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三国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务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供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
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奥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吞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
协定和协议书是秘密的,1920年才被披露。1887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订。同年,俾斯麦另与俄国订《再保险条约》,此约维持到1890年。
柏林会议后,俄德关系迅速恶化。俾斯麦为对付俄国并防止俄法接近,决定先发制人,谋求与奥匈缔结反俄同盟。
1883年,罗马尼亚与奥匈在维也纳订立了同盟条约,主旨在反对俄国对巴尔干的扩张。同日,德国声明加入。这样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三国同盟。
1908年,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黑,最终导致了萨拉热窝暗杀事件。
十二、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从军演结束后在市区访问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于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之所以要去波黑阅兵,并非蓄意挑衅,实质上是因为他的夫人索非亚大公妃出身低微,每年大公妃生日庆典均十分尴尬,庆典招待会不办不行,办了又要招来维也纳贵妇们闲话。大公为讨夫人欢心,索性向皇帝讨了阅兵任务,借这个名头带老婆躲到波黑去。
暗杀的策划来自塞尔维亚军方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黑影”,塞政府于1913年暗中通知奥匈边境海关戒备。
1916年,塞军节节败败,奥匈军队占领塞尔维亚全和希腊北部,“黑影”在军中势力大不如前。塞政府为平息民众怒火,宣布“黑影”为非法组织。
奥匈帝国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民族主义者非常气愤。
在这些条件下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
1918年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其次。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
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驱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个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入侵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
1920年匈牙利恢复为一个王国,但没有国王。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属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霍尔蒂·米克洛什成为执政者。
从奥匈帝国分裂出的国家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等,此外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前奥匈帝国的领土。
奥匈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帝国从建立伊始就困扰于国内的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君主国,尽管对于境内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匈牙利人在君主国内的地位仅次于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但匈牙利人要求独立的愿望却最强烈,这种情绪影响了其他民族,导致帝国内部民族起义此起彼伏,并最终爆发了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作为假想敌,激起塞尔维亚人民的不满。
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费迪南公爵夫妇在萨市大街上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希普刺死,奥匈帝国借此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德、奥、意“同盟国”为一方和以英、法、俄“协约国”为另一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奥军作战失利,境内各民族纷纷独立,导致帝国崩溃;1918年11月11日,年轻的卡尔皇帝在帝国夏宫美泉宫的“中国厅”内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绵延7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统治。
翌日,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共和国诞生,这就是奥地利第一共和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之一,奥地利被剥夺了所属的非德语地区,在那里建立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三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一部分加入了独立的波兰,同时,奥地利还失去了讲德语的南蒂罗尔,这一地区后来被划归意大利。
时至今日,南蒂罗尔人仍想回归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时代的奥地利从一个世界大帝国变成了中欧的一个小国,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困难。
奥地利与周边国家的边界被封锁,原料的进口和工业品的出口受到这些国家关税壁垒的阻碍,经济处于瘫痪状态;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奥地利向德国求援助,为纳粹德国兼并奥地利提供了借口。
1938年3月11日,身为奥地利人的希特勒以“维护祖国秩序”为名,派兵进占奥地利,奥地利则在后来的德奥吞并公投中,超过91%的公民选择赞同,从此成为德国的东部边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奥地利复国,被同盟国禁止与德国合并,3月11日如今成为奥地利的国耻纪念日。
战争期间,奥地利虽然是法西斯的受害者,但同时也扮演了纳粹德国的帮凶角色,成千上万的奥地利人对希特勒的到来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且法西斯纳粹最残忍的刽子手中有许多有奥地利人,仅在奥地利就有65000名犹太人惨遭杀害,战争后期,奥地利本土也成为战场,损失惨重。
国内各大城市都被盟军的飞机炸成废墟,仅维也纳就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珍贵的古典建筑毁于炮火。1945年3月,盟军占领了奥地利全境。奥地利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