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古代常见蝗灾,为何现在没了?网友:早吃成濒危动物了_蝗灾

2020-02-22 00:01:26 历史故事 西奇博物馆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古代常见蝗灾,为何现在没了?网友:早吃成濒危动物了

最近西奇妹看到印度与巴基斯坦爆发“印巴蝗灾”,其实在古代,我国也常被笼罩在蝗虫的阴影之下。

可随着历史的演化,在我国境内的蝗灾已经很少见了。甚至在国人的餐桌上,蝗虫已然成为了一道特色美食,还需要人工养殖才能确保餐桌供应。那么我国的野生蝗虫们去了哪里?真的被吃成濒危了吗?

一:何谓蝗灾?

“蝗虫”,又称蚱蜢、草蜢、蚂蚱。这是一种常见的节肢动物,它们的身体一般呈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

▲蝗虫,又称蚱蜢、草蜢、蚂蚱。

一般来说,蝗虫是喜欢独居的动物,“独居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不大。但当它的后腿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它就会性情大变,爱上“群居”。自然界中的蝗虫,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后腿彼此触碰,然后蝴蝶效应就猛烈展开了。这些改变了“独来独往”个性的蝗虫,会呈几何式增长,最终将大量聚集和迁徙,这就形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蝗灾”,给农作物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二:我国古代的蝗灾:

在我国的5000年文化历史中,蝗虫的身影曾随处可见。比如:

▲印巴蝗灾过后,必定紧跟着饥荒。

《诗经》:“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后汉书·五行志》:“(46年)春三月,蝗螟大起,被害者九十郡国;二十八年(52年),大蝗,被害者八十郡国。” 《旧唐书·五行志》:“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 《宝坻县志》:“嘉靖三十九年蝗食禾苗殆尽;万历十四年飞蝗蔽空;清朝康熙三十四年蝗起宝武界,饥民相食。”

研究史料就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的蝗灾屡见不鲜。受灾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另外,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蝗灾在秦汉时期平均8.8年一次,到了两宋,则跌为为3.5年,至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历史中的蝗灾发生率,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

那么,野生蝗虫们难道又爱上“独居”了?难道真的都被大吃国给吃濒危了吗?

三:蝗虫去哪里?

1.蝗虫被古人吃完了吗?

▲蝗虫被吃成濒危动物了吗?

古人确实吃蝗虫,但食用蝗虫并不是蝗灾率减少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蝗灾而来的,一定是“饥荒”。庄稼都被蝗虫吃完了,古代的救灾体系也远没如今发达,蝗灾过后往往食物短缺,遍地饥民。都饿得两眼发绿了,难道还要挑食?我们来看看史料:

《元史·五行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乾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元年)夏四月······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 《旧唐书·五行》:“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去飏足翅而食之。”

从这段文字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遭遇了蝗灾的古人们,开始捕食蝗虫,古人爱吃“蒸蝗虫”,如果当天抓多了,还会晒成“蝗虫干”,制作成可以随时食用的“小零嘴”。但别忘了我们是“大吃国”啊,渐渐地抓到的蝗虫就不够吃了,发展到后来,饥民们只能“人相食”了。

▲蝗虫早已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一道特色美食。

古书中形容蝗虫过境时“遮天蔽日”,数量之多想来是够吃的,但为何古人还会饿到“人相食”呢?其实当蝗虫过境时,地里还有庄稼,家中也有存粮,还不至于迫不及待地想吃蝗虫。但等到蝗虫大部队过境后,庄稼已被洗劫一空,老百姓一看,糟了,庄稼没了,蝗虫亦不知去向了。即便能抓到几群落单的,但哪够古人吃上一个季节?而且蝗虫是飞行大军,迁徙速度之快,古人跑步根本就追不上。

2.蝗灾还得依靠科学治理:

相信你们也看明白了,虽然古人吃蝗虫,但这就好比洪水来时,难道古人能一人一口将洪水喝完吗?显然网友们的“早吃成濒危动物了”是一种理想化的调侃。真正的蝗灾减少原因,还是因为勤劳勇敢的先人们对此进行了积极正确地治理。

在中国的历史上治理蝗灾比较有名的人物,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我们来看看他的方案: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记载了治理蝗虫的方法。

●长渠深埋。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除蝗疏》:“其法视蝻到处,预掘长沟,深广各二尺,沟中相距丈许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众,不论老弱,悉要趋赴沿沟排列,或持扑打器具,或持锹锸,每五十人用一人鸣锣其后。蝻闻金声,努力跳跃,或作或止,渐令进沟,即大声不止,蝻虫惊入沟中,势如注水,众各尽力,扫者自扫,扑者自扑,埋者自埋,至沟坑俱满而止。前村如此,后村复然,一邑如此,他邑亦然,当净尽矣。”

徐光启建议说先挖一条长渠,然后人海战术。各家一起出动,各显神通,将蝗虫统统赶到预先挖好的长渠中进行集中扑杀,或者深埋。最后他还讲到了仅仅一村防治是不行的,应该所有村都行动起来,才能将蝗虫斩草除根。

●避其爱好:

▲热爱美食的国人。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除蝗疏》:“成蝗不食绿豆、豌豆、豇豆、茴麻、芝麻、薯芋,凡此诸种农家宜兼种,以备不虞。甘薯,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胜也。”

接着老徐又建议种植一些蝗虫不喜欢吃的农作物,比如绿豆、豌豆、豇豆、大麻、茼麻、芝麻、薯芋等。也可以种植甜薯之类的根茎作物,因为蝗虫对于深埋在土中的可食用根茎,也是无可奈何的。

●捕杀幼虫:

▲大吃国。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除蝗疏》:“秋耕之利,掩阳气于地中,蝻蝗遗种翻复坏尽,次年所种,盛于常禾。”

老徐的这个观念就非常先进了。他说治理还需要将虫卵一并扑杀,防止来年死灰复燃。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将陆田改为水田,因为蝗虫喜欢将卵产于干旱的土地上(涸泽者,蝗之本原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同时鼓励百姓多饲养鸡、鸭、鹅、鸽这类家禽,在利用物种天敌打击蝗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百姓的餐食来源。

当然,如今我们对于蝗灾的治理已经更上一层楼了,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环境治理、药剂防治、天敌防治。

四:印度蝗灾对我国会有影响吗?

最后,我知道你想问印度蝗灾会影响我国吗?

答案是:概率很小。即便有,也不大。

▲印度蝗灾来势汹汹。

首先,印度与中国之间,横亘着喜马拉雅山脉。蝗虫无法飞跃喜马拉雅这道全球海拔最高的山脉,其次,即使偶尔有几只成功突围飞入我国境内,它们也受不了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和寒冷的天气。

最后,我们还有5000年的蝗灾治理经验。

谁怕?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故事传记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