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和丈夫结婚36年,两人同吃同住却不同睡,活了102岁_丈夫
2020-07-05 15:08:22 历史故事 历史大探索 °c 繁体
A + A -原标题:才女和丈夫结婚36年,两人同吃同住却不同睡,活了102岁
封建社会给人设置了无数的条条框框,在这些条框的束缚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棱角都被磨平,大家逐渐都成为千篇一律的样子。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非就是成家立业,但对于古人来说,无论是职业还是婚姻,他们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周朝以前,中国存在官媒制度,官媒主管着婚姻大事。《周礼·地官·媒氏》上有记载,民间男女要成婚,都需要在一本书上面登记,官媒拥有指婚的判决权,能够决定民间男女的婚姻大事,这就是最早的“媒妁之言”。
不过在后来的朝代,这一制度经过了几次改变,后来在唐朝时期形成为完整成熟的古代婚姻制度。
在唐朝,官媒制度已经基本消失,民间私媒已经得到了官方允许,并且逐渐发展至成熟。这一时期民间男女的婚姻大多都是由家中的父母来决定,然后再拜托媒人在两家之间走动,确定双方家长的心意。
只要双方家长都同意,并且顺利下定,那么这门亲事十有八九就成了,反而两个要结婚的当事人最没有参与感,顶多就是在下定之前相看一眼,实际上他们的意见根本就不重要。
这种婚姻制度被归结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延续了许多年,直到民国时期解放前,中国的年轻男女们都还被这种婚姻制度束缚,无法挣脱出来。这样的婚姻制度下,步入婚姻殿堂的两个人毫无感情基础,婚后性格合适也许能相伴走过一生,但要是性格不合的话,这样的婚姻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样的悲剧不少,尤其是在民国时期,那时候中国的新思想萌芽初现,国内很多进步青年接触到了这种新思想,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对抗残余的封建势力,所以也只能遭受封建制度的迫害,苏雪林就是这样一位受害者。
苏雪林一生中最出名的事迹就是曾经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后,发文诋毁这位文学巨匠。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批判鲁迅先生,认为他是一个“褊狭阴险,多疑善妒”的人,同时还诋毁他的文章,称其“文笔尖酸刻薄,无与伦比”。
但实际上鲁迅在世的时候,两人关系不错,她自称为鲁迅的学生,并且大肆赞扬鲁迅的作品。只是不知道,在鲁迅去世后的那些年里,发生了什么,导致她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苏雪林出生于一个十分传统的家庭,她小时候还被父母要求裹脚,可见她家中长辈完全是封建制度和思想的坚定支持者。直到七岁她才停止裹脚,跟着哥哥去私塾上了两年学。但之后哥哥可以去正规学校上学,家中长辈觉得她一个女孩子不用去学校,只让她在家里自学。后来还是一个留过学的亲戚多次劝说,家里长辈才决定送苏雪林去小学读书。
十八岁的时候,苏雪林考到了女子师范学校。她不仅成绩好,而且多才多艺,是学校的名人。毕业之后她去了法国留学,在国外接触到了新思想新文化,观念逐渐改变。但她能改变自己,却无法改变家人的看法。
家中长辈早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给她定下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五金商人的儿子张宝龄,两人此前素未谋面。
两个人一个是才女,一个是理工男,几次信件交流后就发现,和对方毫无共同语言,所以两人都试图说服家中长辈退亲。但苏雪林的母亲因此气得病了,张家长辈也坚决不同意,两人无奈,只能依照长辈的意思结婚。婚后苏雪林跟着丈夫去了苏州,当时张宝龄在东吴大学教书,而她在女子学校担任主任。
两人婚后还是有许多矛盾,不仅没有共同语言,甚至生活习惯都很不一样,根据他们的朋友所说,两个人虽然住在一起,但每天仅仅只在一起吃饭,并没有在一张床上就寝。
战争结束之后,张宝龄回到了上海,而苏雪林则去了台湾,两个人之后再也没有见面。此后苏雪林也曾经谈及这段婚姻,她说两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事业,虽然成婚三十六年,但却没有夫妻之实。苏雪林在1999年去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