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藏家必读!成化斗彩该如何鉴别,马未都:这六点吃透从此不求人_成化

2020-05-13 13:07:41 历史故事 老邢聊收藏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藏家必读!成化斗彩该如何鉴别,马未都:这六点吃透从此不求人

说到斗彩,收藏圈里有句老话“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何为斗彩。

斗彩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珍品,也是一种装饰手法,出现于明成化年间,景德镇首创。关于名字,最初并没有“斗彩”之说,只有“五彩”或“白地青花间装五色”,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对制作工艺不太熟悉,望文生义了。目前为止,最早出现“斗彩”这个术语的古代著作就属乾隆时期出版的《南窑笔记》,在该书“彩色”一节中写到“成、正、嘉、万、具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

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最早出现于宣德年间,而斗彩的真正成熟却在明代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色彩绚丽鲜艳,一般会用到三四种颜料,多则达到六种以上。斗彩是先以青花钴料在素坯上勾勒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以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以低温烧制而成。

官窑斗彩瓷的胎体精细、釉质润净、制作规整,而且造型丰富、纹饰优美,其图案花纹多花鸟、团龙、莲花、葡萄、团花等。由于斗彩器是古代宫廷的珍玩,十分名贵,所以历来被收藏家视作珍宝,万历时一对成化窑斗彩酒杯已“博取百金”。自万历、嘉靖到清康熙、雍正、乾隆所谓的“清三代”都在仿制成化斗彩,但精品甚少。传世斗彩名品如成化斗彩三秋杯、鸡缸杯、高士杯、卷草纹瓶等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均属价值连城的国宝。

成化斗彩极其名贵,最主要是贵在彩饰工艺上创新与精湛。用“精工细作”概括成化斗彩的品质完全恰当。接下来老邢再来带大家对成化斗彩在胎釉、色彩、造型等方面的特色有进一步的认识。

明成化 斗彩葡萄纹高足杯

烧造

彩瓷中包括斗彩、粉彩、五彩和珐琅彩等,其中只有斗彩兼具釉上彩与釉下彩的特点。它的烧造过程比较复杂,首先在素坯上用青花勾勒出轮廓,上一层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后就成了一件青花瓷,不过青花勾的只是轮廓,接下来便用各种矿料进行彩绘,再进行低温焙烧。画面出现釉下青花与釉上鲜艳色彩争研比美,故称“斗彩”。注意,青花是在釉下,彩绘是在釉上,这就是斗彩的精彩之处,把釉上彩“斗”进釉下的青花,在景德镇方言中“斗”有拼合之意,两者相互拼合碰撞,迸发出绚烂的火花。

用料

“姹紫跟平等青是成化斗彩瓷器的鉴定要点”在此特别说明一点:成化时期青料不仅有平等青一种青料,当时还有苏麻离青青料;使用上有单独使用和混合使用!斗彩瓷器上铁锈斑一样的姹紫据说后朝很难仿造!姹紫是大明成化瓷器色彩的一大特色,耿宝昌先在《明清瓷器鉴定》中指出:“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而刮削,损及彩釉),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 图中可见其颗粒较粗、颜色深、用料厚,色料明显高出釉面,而且有微弱反光 。

下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三秋杯蝴蝶的放大图,其姹紫特点是色料细、施色薄、色彩较浅,色料並不明显高出釉面。

可以看到,成化斗彩的姹紫并不完全一样,主要因为矿物颜料研磨粗细不同,质量不同,施彩厚薄不同,会使烧成瓷器上的姹紫表现出颜色的厚薄、色深、反光等方面的差别。尤其是研磨很细的姹紫在瓷器烧成后,会有反光现象,虽反光弱于其他色料,但这却背离了人们对姹紫的传统认识,这可能跟烧成温度也有关系。耿宝昌先生所说姹紫“表面干涩无光”,可能只是目视的感觉,由图片上看姹紫是有不同程度反光的。

纹饰

在成化斗彩瓷器的图案中,青花是主色。它是先用青花勾画好图案的轮廓线,釉上色彩按百青花规定的范围内度填入,或用青花画好图案的一半,再用其他色彩填画另一半。有些图案则干脆基本上完全由青花来表现,其他色彩仅起点缀作用。到了嘉靖、万历年间,这种装饰绘画有了一个大变化,即图案问是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蓝色交织绘成,彩色浓重,尤其突出红色,青花反而仅起答蓝彩点缀作用。所以成化的版斗彩瓷器的风格以素雅取胜,而嘉靖、万历时的斗彩,人们习称为青花五彩瓷,它以浓艳为特色。青花五彩瓷器的出现表明釉上多彩的技艺有了权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展现了彩瓷工艺发展的新阶段。

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胎釉

釉质肥腴润如凝脂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成化斗彩高足杯出土器底足,排开粘土可见其晶莹、洁白、 柔糯、白净、细腻,微透肉红色的胎质。 款识

成化款肥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成化官窑瓷器年款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落在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的足内沿,另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公司进行参拍,可与福羲邢女士沟通,壹伍柒 陆陆壹玖 捌肆柒二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粗,字体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字体并不严谨规范,似为儿童所书,透着稚拙之气,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

款识童体老功, 看似简单,实为老辣,很难仿制 器型

下面就成化斗彩器型作一些简介:

罐:可分为深腹高体与扁腹矮体二式。高罐:广口与颈直连,丰肩,上腹部圆阔,腹下收敛,圈足内藏而浅。矮罐:广口、短直颈,肩腹到胫部由扩张形的曲线勾勒,圆润饱满,内圈足浅硕,透露着一种端稳、秀雅、含蓄的美,时代特征鲜明。这两式罐均以直边平面、顶心微隆的盖子配戴,亦称“盖罐”。

杯:主要分为缸杯、莲子杯、铃铛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广口微撇,口下至底轮廓线缓收,内圈足,以其体小却形似大口、大底、硕腹的浅缸而名。

莲子杯:小圆口直连腹壁,下腹部线缓收,小圈足,形似莲子,故名。

铃铛杯:广口,沿边微撇,以内收后外展的曲线勾成形体轮廓,形似倒置的小铃铛,故名。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称高足)相连而成,变化之妙则在于杯腹的大小与高柄的高矮之中。约可 分为三型。Ⅰ型:敞口,深腹,细高柄,撇足;Ⅱ型:广口,浅腹,高柄略短,撇足;Ⅲ型:敞口,深腹,细高柄起弦,撇足。由于杯腹与高柄的比例匀称适度,且勾勒形体的廓线缓展,赋予器型柔和舒展、亭亭玉立之美。

成化斗彩无大器,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

成化斗彩的收藏投资成化斗彩瓷的商业价值和升值潜力一直非常可观,且有非常悠久的收藏投资渊源。由于是宫廷御用珍赏品,制品少而精粹。在明万历朝成化斗彩已身价倍增,明代《万历野获编》一书中写道:“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明朝人把成化斗彩当作瑰宝,清朝人把成化斗彩视为拱璧,帝王和贵族上层尤其珍重之。清宫内各府造办处档案记“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副(无盖)。奉旨,将此罐交年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副”,可见帝王贵族对斗彩的嗜爱。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马未都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