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细说五大名窑:你从未了解过的收藏冷知识!_瓷器

2020-05-13 13:08:58 历史故事 雅俗共赏古玩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细说五大名窑:你从未了解过的收藏冷知识!

瓷,关乎生活,中国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中国带来的影响力有目共睹。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泥土中创造了品类众多的精良瓷器。

瓷器应运而生

所有古代文明都会制陶,从古希腊到古印度,都把陶器做的实用漂亮,然后就止步不前了。只有中国人提高窑温,改进配方,把陶做成了瓷,并且发展出纷繁复杂的瓷器系统。

我们的祖先尚玉,赋予玉各种象征意义,贵族阶层要佩戴和使用大量的玉器。玉有一个问题,太硬,加工费时费力,一件大点的玉器要几代工匠才能完成。这点在先秦问题不大,那时有奴隶。到了汉代就难了,封建制,免费劳动力稀缺,急需一种玉器的替代品,这时瓷器应运而生了。

其时商周时就出现了高温陶,或者叫原始青瓷。汉代人注意到瓷坚硬细腻,光泽迷人,有玉的特性,才开始用心烧制瓷器,所以早期瓷器还有“假玉”“类玉”的别称。当时的瓷器窑口,大部分湮没无闻。

窑本意为烧陶瓷的窑炉,后来又衍生出瓷器的意思,比如汝窑产的瓷器可以叫汝窑。

五大名窑名称由来

名窑的概念出现在明代。宣德时礼部尚书吕震写了本《宣德鼎彝谱》,里面提到:“内府所藏者,柴、汝、官、哥、钧、定”,是宋名窑最早的记述,一共六个。这是一本写铜香炉的书,瓷器的记述只有这么孤零零的一句,我甚至怀疑吕大人只知道六个宋代窑口。然而名窑的概念就这么不科学地流传开了。

到了晚明,董其昌的《古董十三说》讲到:“世称柴、汝、官、哥、定五窑,此其著者焉”。董是大理论家,虽然建树在书画,他的意见对瓷器的影响也不小。可是董的名窑少了钧窑,清代许之衡就在《饮流斋说瓷》中打了圆场:“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至此,宋代名窑的格局演化为五大名窑另加钧窑。

问题出在柴窑,相当诡异。柴窑在宋代没有文字记载,明朝突然冒出至少有八本书,异口同声地说柴窑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官窑。明明是五代后周的窑口,咋就划入宋代名窑了呢?柴窑没有实物存世,瓷片也没有,而且窑址也没发现,只有一个名字在四处传唱。但就是“柴窑”这个名字,也有问题,历代皇室窑口,或者叫官窑,或者叫贡窑、御窑、枢府窑,断无可能以皇帝的姓氏命名——犯国讳,死罪。

所以,民国时瓷器研究者把柴窑从五大名窑中剃除了,钧窑补缺。注意,钧窑只是补缺,不是居上,五大名窑的排名有两种:“汝官哥钧定”或者“汝官哥定钧”。

汝窑: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这个故事几乎被用于所有的汝瓷文案中,想必大家都知道,恕不赘述。其实故事最早是说柴窑的,如有藏品需要参拍可咨询孔生: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主角是柴荣,始见于清朱琰《陶说》。后来柴窑被开除了,但这么好的段子废了可惜,于是就安到了汝窑头上,主角也变成了风流儒雅的宋徽宗

从宋到清许多笔记提到汝窑,总结起来大概有两点:

一,汝窑是皇室专用的官窑;

二,汝窑瓷器非常珍稀。

古人的许多说法值得推敲,比如古书中提到汝窑的颜色最少有八种,天青、浅黄、月白、卵白等等,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的汝窑只有天青色,或深或浅,都是天青。

明朝的《格古要论》是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书里是这么写汝窑的:“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我们用白话再复述一遍:“有蟹爪形开片的是真汝窑,没有开片的尤其好”,这个逻辑好洪荒,没有开片的到底是不是真汝窑呢?《清秘藏》又加以发挥,说“汁中棕眼隐起若蟹爪”,棕眼是瓷器的瑕疵,指针尖大小的缺釉,其上又怎么会隐起若蟹爪的开片呢?

汝窑“内有玛瑙为釉”,是南宋的记载,也是唯一关于汝瓷工艺的记述。其实现在的制瓷人都知道,玛瑙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硅,是釉的基本原料。在釉中加玛瑙,如同在水里加冰,不会引发实质的改变。然而玛瑙毕竟有几分高贵神秘的情调,所以后世的仿品,一定要在釉中加玛瑙,或者标榜加了玛瑙。

汝窑之名就这样在古籍中传颂着,虚虚实实,也许有的记述者根本就没见过汝瓷。直到1986年发现了窑址,才揭开汝窑的身世。瓷器窑口,基本上都以所在地命名,那么汝窑应该在河南临汝县,然而并不是,因为行政区变迁的原因,汝窑真正的窑址在邻近的宝丰县清凉寺。在此必须称颂窑址的发现者陈万里和叶喆民,两位老前辈居功至伟。

千万不要小看窑址,它记载着窑口的基因图谱。只有找到窑址,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还原瓷器的本来面目。上图的瓷片就是汝窑窑址的证据,从化学成份到外观特征,完全与传世汝器吻合,而且当地还曾经发掘出一个完整的汝窑天青釉瓶。

古人制瓷技术有限,次品率高。那些烧坏的瓷器,窑工就砸碎了,随手丢弃在窑炉附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旧瓷片就像沉积岩一样,一层一层叠加起来,最后被泥土覆盖。所以这些瓷片层,记载着窑口工艺和风格的全部演化过程。

汝窑遗址里的旧瓷片堆积如山,那种天青色瓷片的数量不到百分之一。在同一时期的同一地层里,还发现了大量其他瓷片,下面笔者整理一部分残片供大家参考!

图片无误,这些也是汝窑。对瓷器史有涉猎的同学,应该能从中看到耀州窑、定窑、铜官窑、钧窑、鲁山窑的影子,但是千真万确,这些都产自汝窑。这些瓷片吐露了实情:宋代的汝窑,就像明代的镇窑,是当时各种制瓷工艺交流融汇的中心,生产多种风格的瓷器,这些瓷器都没有文字记载,也没被选入宫中。

再说那些天青釉瓷片,她们混杂在五光十色的瓷片中,卓尔不群。外观、工艺和原料都不同于其他瓷片,具有明显的南方风格。天青釉瓷片的支钉烧法来自越窑、乳浊釉技术来自越窑系的婺州窑、釉水高铝低硅的化学成份与越窑相同,与北方诸窑相反。

然而天青釉汝窑又明显不同于越窑,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天青釉那种偏蓝的颜色,更像同时期的钧窑青釉,反而与越窑偏黄的青釉相距甚远。所以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天青釉汝窑继承了越窑的技术,同时受到北方青瓷的影响,尤其是钧窑。图片中的三个托盏分别产自钧窑、汝窑、越窑,明显前两个颜色相近。

简单说说汝窑的特征,其实大家基本都知道了。汝窑的天青色釉水受钧窑的影响,不同之处是钧窑少有开片,汝窑有蟹爪形开片;钧窑青釉转折处会露出酱色胎体,汝窑釉厚不露胎。

汝釉中的蟹爪形开片和气泡与越窑相同。许多古书记载汝窑釉中有“寥若晨星”的气泡,而这种气泡要用十倍放大镜才能看见,所以很神奇,古人的视力怎么那么好。胎为香灰胎,从支钉处可以看到浅灰的胎色。裹足支烧,技术源自曲阳窑,除芝麻形支钉痕外,通体有釉。支钉都是单数,三个或五个,唯一的例外是一个海棠盘,有六个支钉。这个海棠盘也是传世汝窑中唯一有花纹的,后来在汝窑窑址发掘出一件玉壶春瓶,上面也有刻花。

汝窑无大器。高度没有超过三十公分以上者。器形很少,以盘碟居多,瓶有三种,分别是玉壶春、胆瓶和直颈瓶,此外还有洗、炉、尊等等。南宋时的《武林旧事》抄了一份贡单,其中有十六种汝窑瓷器,还有盒、香球、奁等等,说明汝窑也烧过不少器形。比如下图中的葵瓣碗,是传世汝器中最精致的一件。

隋唐时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到宋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北方窑口也开始生产高质量的青瓷,这是瓷工迁徙和技术交流的结果。所以窑口很像古代的民族,一直处在相互竞争和融合的过程中。汝窑就得利于南北交融,吸收了许多窑口的先进技术。

天青釉汝窑是在汝州民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汝窑应当分为“官汝”和“民汝”。

宋代是一个多元化的世俗社会,其审美趣向也必然是多元化的。汝窑虽然在当时就被视为诸窑之首,更多是因为昂贵稀少,冲淡典雅的天青釉只是许多瓷器风格之一,并不能代表上层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同样是昂贵稀少的原因,汝窑在中下层社会可能都没有产生过影响。

官窑:简单到极致是自然

“官窑”一词有两个意思,狭义指设立在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的皇室专用窑口。广义“官窑”泛指由皇室营建并主持烧造的窑口。官窑是相对于民窑而言的,有一些民窑的产品也会被采买进宫,但并不算官窑。

官窑觚、贯耳尊,台北故宫

官窑完全由皇室垄断,其产品的首要功能是朝廷用的礼器,其次才供皇帝日常使用。

礼是维系封建社会结构的基础。当年子贡想省下祭庙用的羊,孔子骂他“尔爱其羊,吾爱其礼”,意思就是场面上的事绝不能省。这种儒家核心价值观被历代帝王所践行,祭祀天地祖先的事情,绝对不惜血本,所以古代几千人铸一个鼎,几代人磨一块玉,人不用,鬼神用。

瓷器被用于佛教礼仪。佛教虽是体面,但儒教才是根本,瓷器上位儒家的礼仪系统始于宋,徽宗曾下令用“陶匏之器”,就是瓷器,取代金铜器用于祭礼,说明瓷器又进一步,已经从物质领域上升到精神世界了。

宋代皇家祭祀用的瓷器就是官窑,其质量自然是精益求精。现在许多文章一味讲官窑(广意的)瓷器如何精美如何牛逼,当然没错,但是忽略了官窑的通病:其产品依附于皇室意志,被各种礼法规章束缚着,精致但陈腐,有种浓郁的八股气息。而瓷器史上所有技术和风格创新都始于民窑,各种天马行空,奇思妙想。因为官窑瓷器存世量少的原故,其价格要高于民窑,但价值真不一定比得过民窑。

宋代官窑的总体风格是保守复古。器形主要是模仿青铜器的鼎、尊、炉、觚,还有瓶盘和文具,颜色还是追求玉器效果的青色。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点和哥窑相同,转到哥窑。

哥窑:闲观哥窑美,静听哥窑音

哥窑的窑址没有发现,宋代也没有文字记载,只有若干瓷器传世。关于哥窑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哥窑盘口直颈瓶、贯耳瓶、贯耳尊、胆式

第一种出自明代的《七修类稿》,说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分别在龙泉烧窑,生一烧的是哥窑,生二烧的就是弟窑。这种说法在龙泉很流行,认为开片瓷器是哥窑,没有开片的是弟窑,章家兄弟也被当地瓷工视为祖师。但龙泉地方志里没有章氏兄弟的记载,而且龙泉烧瓷的历史早于南宋,所以章家不可能是龙泉窑的开创者。龙泉的确出产类似哥窑的瓷器,称为“龙泉哥窑”,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叫“传世哥窑”,前些年做了化学分析,两者虽然外观相似,但成分不同。那么,传世哥窑出自龙泉的说法站不住脚。

第二种认为哥窑是元代民窑仿宋官窑的产品,理由是从来没有在宋墓里发挖出过哥窑器。这个牵强了,汝窑官窑也从没挖出来过。

第三种说哥窑就是官窑的一个分支。在杭州凤凰山的确发现了宋代窑址,瓷片外观也与哥窑相似,但成分不同,所以也不可信。那么,哥窑的归属,说不清楚。

宋哥窑五足洗,上海博物馆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和官窑共有的特征。金丝铁线指的是瓷器表面有金色和黄色的纹路,就是开片。开片又叫冰裂纹、百圾碎等等,形成原因是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热胀冷缩时,釉被胎撑裂了,但是没有碎,也不会剥落。

严格说,瓷器的坯和釉的成分都不同,所有瓷器都开片,只是大部肉眼不可见。瓷器开片集中出现在开窑以后,窑门一开,冷空气进入,噼噼啪啪好像放鞭炮,非常热闹。温度一直在变化,所以开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些唐宋的老瓷器现在还会出现新开片,只是速度非常非常慢。如果你在家里摆几件瓷器,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听到“啪”的一声,你就知道那是开片了。

哥窑开片的细节,黑色的是铁线,黄色是金丝

铁线:青瓷开片明显,尤其是灰尘进入开片缝隙后,看的很清楚。宋以前的越窑瓷器就有细密的开片,汝窑的蟹爪纹也是开片。人为地控制开片的形态,将其视为审美因素,始于官窑和哥窑。这两种瓷器应该是在开窑后不久,瓷工将墨汁涂抹在瓷器表面,让墨渗入裂纹,变成黑色,就是金丝铁线中的铁线。

金丝:刚才说过开片是持续的过程,涂墨后还会产生新的、无色的开片,青瓷釉中铁含量高,氧气进入缝隙后,把灰色的二价铁氧化成黄色的三价铁,看上去就是金色的了。

哥窑盘,上海博物馆

紫口铁足,要从哥窑官窑的胎说起。两窑的胎都是黑褐色的,无论杭州还是龙泉,当地瓷土做的胎都是灰色的,类似于汝窑的香灰胎,瓷工发现,胎色越深,越能衬托釉的青色,所以故意在瓷土中添加紫金土。紫金土又名乌金土,类似于宜兴的紫砂土,含铁量在17%以上,掺到白瓷土里就让胎变成黑褐色,就是所谓的铁胎。这个也挺有意思,当时烧白瓷的工匠用化妆土,千方百计把胎描白,青瓷工匠用紫金土,不遗余力给胎抹黑。

釉是有流动性的,哥窑和官窑的釉很厚,甚至比胎还厚,流动性就更强,在窑里一烧就化了,化了就向下流,一流就把口沿的褐色胎露出来了,就是紫口。底足本来就不上釉,露出胎的本色,是谓铁足。

官窑和哥窑的区别。官窑是皇室用窑,形制比较严谨,几乎不见瑕疵,而哥窑相反,但器形丰富些。颜色上,如有藏品需要参拍可咨询孔生: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官窑存世的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色。史书里记载的哥窑也有粉青、月白、米黄、油灰色,但我见到的,不论实物还是照片,都是油灰色。

另一个区别在开片,官窑开片稀,颜色浅,哥窑开片密,颜色深。只有一部分哥窑瓷器有同时金丝铁线两种颜色的开片,许多哥窑的开片是全黑色的。而官窑的开片或是黑或者黄,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

钧窑:窑变里演绎火的艺术

当其他窑口还在纠结于瓷器里铁的含量,徘徊在白青之间时,钧窑瓷工把目光投向了铜,烧成了色彩千变万化的铜釉,发现了瓷器的新大陆,高温颜色釉,很伟大。

钧窑胆瓶,台北故宫

钧窑在宋代的禹州,在金代名钧州,钧窑之名大概由此而来。窑址很多,主要在今天的河南神垕,有民窑,还有专门为北宋皇室烧瓷的钧台窑。钧台窑烧的天青釉钧瓷与汝窑非常相似,所以后世有“钧汝不分”的说法。

现在神垕附近的山上还出产一种蓝色的孔雀石,古代的瓷工一定是用了这种高铜矿石,烧出了铜红釉。铜是很神奇的原料,在不同窑温和不同氧气浓度下,可以呈现为红色、紫色、绿色,与铁猛磷等原料配合,还可以表现出青色和蓝色。尤其是铜红,深沉凝重,富于变化,非常漂亮,明清出现了铁红金红,都无法取代铜红的位置。

钧窑釉属于不透明的乳浊釉,其化学成分在当时是最复杂的,烧成难度也最高。单色钧瓷有天青色、月白色、玫瑰紫色。最精彩的是以青色为基色,点缀着紫红色的斑点的窑变釉,色斑随着釉的流动变幻莫测,所以有“钧瓷无双”的说法。

蚯蚓走泥纹

钧窑的另一个特点是蚯蚓走泥纹,就是在釉面中有好似蚯蚓爬过的痕迹。

第一种解释是烧制过程中气泡留下的轨迹

第二种是说钧瓷釉厚,烧低温时釉面开裂,到高温时融化的釉又填补进裂纹而形成的。

钧瓷不但釉厚,胎也厚,主要器形有瓶、尊、洗、觚一类的仿铜器,还有盘碗一类的日用器。钧瓷还有许多精致的花盆,名窑里面只有钧窑热衷于做花盆。而且花盆底还写着各种数字,数字的含意有好多解释,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钧窑是窑系,在宋代就影响了许多北方窑口,后来在南方又发展出三个分支,广钧、宜钧、炉钧。

广钧釉梅瓶,现代

广均:始于宋,产自广东石湾,因为是陶器,又名泥钧。其创新之处在二次施釉,先以黑釉打底,再施红绿蓝等釉色。

乾隆宜钧釉紫砂壶,北京故宫

宜钧:是明代出现的,位于宜兴,创始人欧子明,故又称“欧窑”。其特点是以紫砂做胎,颜色以青蓝居多。

雍正鈞紅釉兽耳暗环尊,台北故宫

炉钧:在景德镇,清代开始的,按雍正督陶官唐英的记载,炉钧仿的是广窑和宜钧,而不是北方钧窑。炉钧的特点是烧两次,第一次烧高温胎,每二次低温烧花釉。按有没有红色,还分成荤炉钧和素炉钧。炉在景德镇是低温窑的意思,处在瓷工鄙视链的底端。景德镇也仿高温的钧红釉,就不在炉钧之列。镇窑的钧红比钧窑红釉精美,颜色更红、更均匀。后来景德镇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祭红、郎红、豇豆红等等,还有作为色料的釉里红,把铜红发展成为颜色釉中最庞大的体系。

定窑: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定窑也是窑系,总部位于现在的河北曲阳县剪子村,分公司遍布整个北方,比如介休窑、榆次窑、盂县窑等等,最远的办事处设在四川彭县。

定窑孩儿枕,台北故宫

定窑白瓷工艺继承自隋唐的邢窑。邢窑胎是灰色的,靠化妆土提升瓷器的白度,而定窑抛弃了化妆土,全靠细腻的白胎呈色,如有藏品需要参拍可咨询孔生: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这得利于当时的瓷土淘炼技术的进步。定窑以白瓷著称,但定窑的审美价值也不只在于白色,而在精美的纹饰。

定窑的纹饰起源于唐代的越窑,也可能受到了当时定州石刻影响,内容涵盖了飞禽走兽,仙草花卉。手法有许多种,一是刻花,用刀刻,类似浅浮雕;划花,用竹刀划,灵动飘逸;篦花,用梳子划,一次划出许多线。印花又分两种,一种类似图章,把图案盖在坯上,另一种是用陶或木做一个整体的内模,上面刻好花纹,把没干的瓷坯扣上去一按,花纹就出来了。

彭县出土的定窑碗内模,上面有印花的花

陆游说“定窑有芒不入禁中”,有人以为宋朝皇帝不用定窑,其实不然。有许多出土定窑瓷器上刻着“尚食局”,尚食局就是光禄寺,专门给皇帝做饭的,这说明起码在北宋早期,朝廷还是使用定窑白瓷的。皇室后来放弃定窑,可能更多是因为审美的因素,而不是因为芒口。

芒口是因为覆烧,就是把碗盘倒扣着撂起来烧,碗口一圈没有釉,所以叫芒口(关于烧法可参见《覆烧叠烧支钉烧以及各种烧》)。宋代就有“金装定器”的记载,就是高档定瓷要在口沿镶一圈铜或者金,以遮掩芒口。

覆烧图,碗之间是垫圈

瓷器在窑里烧的时候,是半熔融的状态,很软,就像拉面的面团那么软,有个什么风吹草动,或者配重不均,就会变形。宋代技术还不成熟,不能解决变形问题,所以你看官窑汝窑,皇帝用的瓷器,都变形,有的还很严重。

定窑早期也是正烧,后来发明了覆烧。覆烧虽然芒口,却有一个意外好处,烧制时碗口被垫圈固定住了,不会变形。所以定窑能烧出直径六十厘米的薄胎大碗,这种碗在今天都是很难烧制的。

紫定盖碗,北京故宫

定窑不只白色,还有紫定,一种以铁发色的酱色釉。

黑定碗是斗茶用具,仿建窑黑瓷,偶尔有油滴和兔毫纹。

土定,指低档民用定窑器,花纹和胎色都略差,土定的金属边都是明清时包上的。

粉定是景德镇早期仿定窑器,白中透粉,故名粉定。

结语

收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历经长期的经验累积,具备一定的眼力与悟性之后,任何时候都不晚。结合身边资深藏家的基本经验与笔者多年的见解,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收藏,多学习、多实践、多调查、多钻研、多反思、多顿悟。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就成熟了。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名窑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