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入华后为合法统治中原,胡人君主怎样塑造其自身形象?_胡人
2020-07-12 11:58:02 历史故事 生活的情趣情感 °c 繁体
A + A -原标题:五胡入华后为合法统治中原,胡人君主怎样塑造其自身形象?
引言:
中国古人自称“华夏”,而将周边的族群称作“夷狄”。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身为夷狄的胡人在华夏故地建立政权,这时便牵扯到统治合法性的问题。那胡人君主为塑造其合法统治中原的形象,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一、入华胡族的难题
中国历史在西晋时期,走向了低谷。自西汉末,不断有少数民族在中原王朝政策的驱使下迁入汉地,被分散在各地,慢慢形成一股股强大的势力。但长期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甚至受到打压。西晋司马氏从曹魏手中夺得天下,鉴于曹魏限制宗室反而使自己顺利夺权,大加分封。但晋惠帝是个白痴,没能力控制朝政,各种势力争权,引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期,各王纷纷引少数民族势力作为援手。但这些民族很快独立,自己建立政权。与中原的汉族政权进行角逐。这些胡族主要为“匈奴、羌、羯、鲜卑、氐”,史称“五胡入华”。
(傻皇帝 晋惠帝)
西晋随着五胡内迁迅速灭亡,各民族相继建立政权,但作为中原地区的新主人,有两个问题很是让他们头疼,急需解决。首先是留在北方的汉族士人严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民族观念,对入侵胡人有很强的抵触心理,给他们的统治造成极大困难。其次是晋室并没有彻底灭亡,琅琊王司马睿与许多北方大族南渡后在南方建立政权,延续晋祚,史称“东晋”。东晋皇帝具有华夏天子的正统血脉,并以华夏血脉和华夏衣冠为号召,打出“克复神州、中兴晋室”的旗号,发出王师必将北定中原的誓言。这使中原地区的汉人心中始终怀有希望,南迁汉人故国之思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少数民族政权虽占据了华夏故土,却在心理上征服不了中原人心。
二、入华胡族的心理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蛮族入侵后出现一种现象,胡族虽统治了中原地区,可是汉人却不认同非华夏天子的统治,甚至胡人自己在心理上也有文化劣势感。自西周以来,周人发明“华夏”与“夷狄”的概念,强调华夏天子才能成为天下之主,夷狄只能臣服华夏,作为附属。这一观念,不仅被汉族认同,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鼓吹。周边族群在没有形成自身系统文化的情况下,与汉族交流,慢慢也被这种观念浸染。于是,胡族君主为跳出这一困局,塑造自己的合法地位,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匈奴人)
以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匈奴族首领刘渊为例,他可谓是煞费苦心。刘渊的部落曾被迁入并州秀荣(今山西忻州),他作为部落贵族,也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刘渊的历史眼光可谓老辣,因为旧日汉朝与匈奴多次和亲,所谓他自称自己是汉朝皇帝的外甥,现在汉室不振,有义务振兴汉室。他认为匈奴刘氏“为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他定国号为“汉”,以“兴复汉室”为号召,拉拢士人。
此外,由于胡人本民族无法创造一套成熟的理论作为统治依据,便刻意寻找中国传统典籍中的有利于自己统治的话语,只言片语也视作珍宝。他们最喜欢儒家提出的夷夏一同说和《史记》华夷同源的历史观。《孟子》中曾讲“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这个观点被胡人君主反复利用,匈奴族刘渊、羯人石勒、鲜卑族慕容皝、氐人苻坚无一不反复向臣属的汉族士人申明这一观点,作为他们占据中原称帝的依据。在《史记》的历史观中,华夏部落和夷狄部落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是天下族群的共同祖先。这种汉代大一统思潮下的产物,竟也成为胡人入主中原后称帝的合法依据。
三、入华胡族的汉化
五胡进入中华,不再像秦汉时的北部少数民族匈奴只是专注于掳掠抢劫,中原强就归顺,中原弱就背叛。胡人有了更大的的野心,即在中原地区建立起自己长久的统治。他们虽为称帝找到了历史依据,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原来中原地区的统治者晋皇室虽被赶到了南方,但晋室在华夏故地具有良好统治基础,且延续了华夏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追思。为强化自己在汉地的统治,胡族统治者重用汉族士人,移风易俗,进行汉化改革。通过这些树立自己的正统形象,以应对南方的威胁。
首先在国家体制与典范仪轨方面,事事向中华标准看齐。羯石勒在建立后赵后,重用中原士族裴宪、王波等,让他们指定上朝礼仪,要求是:“宪章文物,拟于王者。”随后石勒要求宫廷的祭祀典礼、宫殿建置、车马舆服、奏乐舞蹈都符合儒家礼仪标准,《晋书》称其“礼乐备矣”。在仿造汉族王朝制定礼仪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汉族王朝加强合法性的做法。秦汉魏晋王朝易代之事,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同时要按照五德终始说定自己的德运。胡人国君也热衷这一点。十六国时期,“赵承晋(金德),金生水,故赵为水德。燕承赵,水生木,故燕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故秦为火德”。胡人君主在华夏舞台上,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北魏孝文帝 影视剧形象)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支持儒学发展,“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在十六国时期极为风行。十六国政权建立后,都十分重视儒学的发展,定期祭祀孔庙、设立五经博士、开设各级学校。在东晋玄学流行,名士大多为玄学名士时,北方士人却在胡族君主支持下,严守儒家礼法。
鲜卑族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后,实行更深程度的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颁布彻底的汉化政策。文化上,改姓氏、提倡鲜卑皇室与汉士族通婚,划定鲜卑贵族与汉族上等士族的门第、禁止穿胡服、强制说汉语。政治上,迁都于华夏名都洛阳,进行官制改革,从中央到基层建立汉式的管理机制。经济上,把少数民族部落酋长拥有土地的领主督护制改为均田制。北魏成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政治的旗手。
《胡笳汉月》里的孝文帝形象
到北魏末年,北方文化发展已经赶上甚至超越南方,南朝梁正值北魏后期,北方的才子魏收、邢子才被认为文采与南人文坛领袖沈约、任昉相当。听说北人温子升的文采,梁武帝曾感叹道“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南朝梁陈庆之出使北魏归来后,向友人感叹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之后,北方胡族治下,华夏文化也渐渐达到烂熟的地步。
(陈庆之 梅长苏原型之一 )
文史君说:
西晋五胡入华之后,面对汉地人心难附的困局,做出了积极的改变,身为“夷狄”,却向“华夏”积极靠拢。终于,北方的胡族完全实现了华夏化,加上其本身少数民族带来的活力,中国三百多年纷争的魏晋南北朝在更有活力的,华夏化后的胡族北朝的带领下,走出历史的死胡同,走向历史的出口,成就了中国的隋唐盛世。而北方胡族十六国到北魏一直推行的汉化政策和为“华夏”化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也被中国后世的胡族政权所模仿。辽、金、元、清在统治汉地以后,都试图使自己成为汉地的主人。他们一方面用武力压制汉地人民。另一方面,模仿汉制进行积极变革,通过强调华夏政治制度和文化礼仪,塑造其统治中国的合法形象。
参考文献:
秦永洲:《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正统之争与正统再造》,期刊《文史哲》,1998年第1期。
胡鸿:《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期刊《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1期。
刘东升:《祖述华夏: 五胡王朝的合理性建构》,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