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一国宝出土166年,几经易手,国外明争暗夺,最终成功留在国内_成功

2020-07-12 11:59:38 历史故事 平心静气说情感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一国宝出土166年,几经易手,国外明争暗夺,最终成功留在国内

中国上古夏商周三代,有智慧的先民发明了青铜的冶炼技术,并且还用这种技术创造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器物。在这其中就铸造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器物——鼎。

提到它,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庄重、庄严。因为鼎的象征意义就是国家和社稷,比如问鼎中原帝王鼎业。但其实鼎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古人们用来蒸煮食物的器具,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锅具,因为后来在祭祀或者典礼的时候用来盛放鱼猪牛羊肉等食物,才逐渐带上了"礼"的色彩。

与鼎类似的青铜器还有爵、簋两种。爵是用来饮酒和温酒的酒器,而簋则是用来盛放米饭的。再加上个箸,就算的上是经典的"饭桌四件套"了。

在中国现如今已经出土的器物当中,有两口鼎可以堪称为青铜器之最。

其中一件就是毛公鼎了,它的体型非常大,全鼎高53.8厘米,重量达到了34.7公斤。在鼎的内壁还有密密麻麻将近500字的铭文,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最长一篇铭文,记录了鼎的来历——周宣王委托叔父毛公治理朝政,是故命名为毛公鼎。现如今毛公鼎收藏于台北故宫,位列十大镇馆之宝。

山西祁县。这里可是个非比寻常的地方,这里的老百姓们经常在田间地头劳作、或者在屋前屋后种树刨土的时候就能够发现一些青铜碎片。许多价值连城的青铜器就是这些农民们一锄头刨出来的。

1849年,就在大盂鼎的出土带来的轰动还没有消散的时候,紧接着,这里又出土了一件稀世文物,这件稀世珍宝仍旧是一件大鼎,而它的名字就叫做毛公鼎。这件稀世珍宝的出土,却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风波,在短短的一百年间就几度易主,历经波折,甚至还差流亡海外。

就在董家村村民董春生耕地时从地里刨出来毛公鼎之后不久,一位古董商人找上门来,想要收购这个毛公鼎。两个人最后虽然以300两的价格谈成了买卖,其他村民出于眼红的心态,阻挠商人运出。这可就气坏了古董商,决定用钱铺路,重金贿赂了当地的知县,小人物村民很快就因为私藏国宝的罪名被治罪拿下,古董商如愿拿到了毛公鼎。

鼎到手之后,马不停蹄地运抵西安,高价转手卖给了来自北京古董铺永和斋老板苏亿年、苏兆年兄弟俩的手中。俩人一看,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奇货可居",赶忙运到北京,想要为它物色一名好下家。

要说,这兄弟俩做这古董买卖还真是有一套。这宝鼎刚一运到北京,就把它送到了翰林院编修、金石学家陈介祺的家中,美其名曰"让公鉴赏参观"。作为一名金石学家,毛公鼎对于陈介褀的诱惑力自然是比一般人要大的多。终于,受不住毛公鼎的终日撩拨,在咸丰二年,陈介褀以1000两白银的价格从苏氏兄弟的手中购得。

作为一名收藏家,陈介褀当然很乐意向别人展示自己收藏的文物,巴不得印成目录,让你们都好好看看我都有什么宝贝。但是陈介褀深知"组织"上是有规定的,凡是从地下出土的珍贵文物都不得私藏,而毛公鼎作为国家级的珍贵文物,一旦宣扬出去,自己保不住毛公鼎不说,说不定还得有"牢狱之灾",这宝物注定只能是自己"孤芳自赏"。

一不做二不休,为了这件文物,陈介褀也可谓是豁出去了。京城人多嘴杂,这等是非之地是不易再久留了,遂辞官回乡。等回到老家之后还是不放心,担心有人走漏了自己手里有毛公鼎的消息,就把毛公鼎锁了起来,平日里都不见人。只有到了夜深人静,才悄悄拿出来欣赏欣赏,研究研究。而这一藏,就是三十年,直到陈介褀去世时,这鼎还一直在陈家藏着。

可惜后人不争气,陈介褀的儿子陈孝笙在父亲去世后,知道自己家里面有这么个宝贝,就开始飘飘然了,生意场上经常向别人炫耀,很快城里人就都知道陈家有这么个好玩意儿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陈父藏还来不及,自己的儿子却傻傻的拿出来当做资本炫耀。等到这消息传到了垂涎毛公鼎许久的端方那里,就真应验了"祸从口出"这句话,毛公鼎和陈家的命运注定要发生改变了。

宣统二年,曾经是督抚的端方现如今闲赋在家,知道了毛公鼎在陈家之后,马上出手。先是派了自己的好友陈子久前去游说陈家人,让他们把鼎卖给自己。陈母一听,当时就怒了,为了这鼎,我家那老头子连官都不当了,我能这么轻易的卖给你吗?连打带骂地将陈子久轰出陈府。

端方"肚子里的墨水多",眼看着这明面上的道路走不通,又立马出了一计。绕过陈母,派人直接给陈孝笙传去书信,许诺说只要愿意把鼎交给他,不但有两万两白银拿,还能举荐陈孝笙出任油水极为丰厚的银元局局长。

陈孝笙拿到信之后,就立马心动了。这银元局的局长可不是谁都能当,有了这个官职,荣华富贵等等可不在话下。于是,不顾母亲的阻挠,让端方出示了一纸带有私印的委任凭证外加两万两白银,就让端方把鼎拿走了。

鼎取走之后,陈孝笙就天天在家里等着任命书下来,做着自己当官发财的美梦,结果左等右等硬是等不来。一气之下,拿着端方给的凭证去端府理论,结果却被告知,那纸上的私印就是一枚废章,说白了他拿着当宝贝的就是一张废纸。

陈孝笙知道自己被端方耍了之后,当场晕倒,从此是一病不起。靠一张废纸把毛公鼎骗到手的端方还未将这宝贝捂热乎,就在进军四川镇压保路运动的途中被杀。端方虽然被杀,但毛公鼎就一直被藏在了端家。

家里有这样的国宝,端家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当家人死了,民国又取代了晚清,一时之间没了主心骨,没了依靠。只能是坐山吃空,没等几年就陷入了生活拮据的状态。家里没钱,但是上层阶级骨子里的奢侈还是改不了,过不了穷人的日子。既然"节流"的可能性不大了,端家人就打起了毛公鼎的主意,想要走"开源"这条路,开始为毛公鼎物色新的主人。

很快,端家人就看上了一个,北洋政府的陆军总长段祺瑞。端夫人向他致电,以3万两白银的价格想要售出这鼎,但最终这买卖也没有谈成。

鼎没卖出去,这日子还得过呀。到了1920年前后,端家的生活已经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毛公鼎又一直找不到买家。没有办法,端家人只能先把它拿去抵押,换点钱花花。到了一家俄国人在天津开设的华俄道胜银行,银行一听要典押的是毛公鼎,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为了慎重起见,华俄道胜银行专门派人去到了山东陈介祺的后人家中取证,了解当时的详细情况,确认现在端家要典押的的确是真品之后,才支付了典银三万两,并约定了赎回的日期。

1926年秋,天津的华俄道胜银行因为总行的破产而停业进行清理。通知了端家人前来赎回毛公鼎以便取回典银。结果端家人死性难改,三万两银子一到手就挥霍殆尽,早就没有钱能把鼎给赎回来了。一个叫辛普森的英国记者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向端家人出价五万两白银想要把鼎买下。饱读诗书的端家人给他使了一招"欲擒故纵",说是嫌对方出价太低,"坚决"不肯卖鼎。

就在端家人等着对方第二轮加价的时候,卖鼎这个却是消息不胫而走。大众一听到,就不乐意了。之前你卖鼎,对方不管怎么说也是个中国人,好歹这鼎也是在自己人手里。现在你要是再卖鼎,那可就是卖的国外了,中华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只能待在中国的地界儿上,往外走,一步都不成。

很快,就有人把这事儿捅到了北洋政府,要求政府彻查此事。北洋政府在接到了举报之后也是对这件事高度重视,立即责令礼俗司致函税务处严查毛公鼎出口一事。接到通知,税务部严查各个海关关口,只要看着像是毛公鼎的,一律都不准放行出关。

这种严查严打的局面可愁坏了端家人,就在这时北京大陆银行的总经理谈荔孙主动找上门来。在了解到端家卖鼎的事情原委之后,谈荔孙表示愿意替端家把鼎赎回,并改押到大陆银行。端家就好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将毛公鼎的相关事务全权交给谈荔孙负责。

国外人士蠢蠢欲动,想赎走毛公鼎,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收藏家叶恭绰,抢在前面将其赎走,先后将毛公鼎辗转存放于上海和香港,在日本人的垂涎之下,叶家费尽心机,才得以保全。抗战后,被纳入中央博物院收藏,就这样,在多重势力的干预下,毛公鼎最终避免了流亡海外的命运。

作为民国四大国宝之一的毛公鼎,现在珍藏台北故宫博物馆,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馆镇馆之宝,都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国宝文物。其实,在中国像毛公鼎这样背后有如此曲折故事的国宝同样也不在少数,但大多数还是不为人知。

许多人对国宝文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它们以及他们背后的秘密。但是苦于没有时间,没有了解它们的好的方式,中国地大物博,想逛完各处博物馆可绝非易事。

为了满足大家想要去了解国宝的心情。出版社将国宝与日历结合,打造出"国宝日历"这个产品。

这样你的每一天,都会有一个文物与你相伴。

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只需要每天翻看日历的那一点点时间,就能够了解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

而对于孩子来说,有了这件日历,就像是每天逛了一次博物馆,就像是每天都上了一次历史课和国学课。

随着时间的累积,您孩子的文化底蕴将会越来越深厚。

岁末送给朋友,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他将时刻感念于您的惠赠。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毛公鼎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