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为了不看书,还要找多少借口?_水浒
2020-07-16 19:35:10 历史故事 也可自话 °c 繁体
A + A -原标题:俗语“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为了不看书,还要找多少借口?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什么意思?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跟我们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无聊的说法,我们的教育总会有这样一个误区,或者说是推卸责任,喜欢把对孩子教育的缺失,推卸到外物身上。
最有趣的是,每个年代都有特属于那个年代的“洪水猛兽”,80后的电视,90后的小霸王,00后的电脑,10后的手机,至于看书嘛,除了课本以外,都叫“杂书”,自控力不够,或者教育不及时,人学坏了,责任在于人类自己,不在于游戏或杂书。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
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中太多阴谋、阳谋、权谋,老年人经历世故,对这些所谓的“谋”会有更深的体会,如果看了书之后,把这些“谋”用于生活,就真真应了那句“老而不死是为贼”,但问题是,都几十岁的年纪了,还轻易被小说演义带偏,这本身就说明了“这位老人”自己的人格有所欠缺,又怪书什么事儿呢?就算不看《三国》,他们也少不了逼年轻人让座,路上碰瓷。
另一方面,古今对于“老”的定义不一样,古人30多岁可能就当爷爷了,就自称老夫了,而现代起码得60岁以上才算老人吧。那么,30岁从社会角度来说,属于老人,但是从人体来说,还正当壮年,你想想,一个壮年人去读《三国》,学了其中的各种“谋”,合上书一想“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跑去造反了,这就影响到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为了统治思想,既得利益者就会抛出这么一套理论。
第三,《三国演义》后半部分太过悲凉,英雄一个接一个陨落,特别是从先主病逝到五丈原,会给人一种命运捉弄的无力感,再往后的接班人似乎又远远不如前代,又给人后继无人的伤感。英雄迟暮,一不小心就跟人生迟暮对号入座了,也许会引起老人的意志消沉,影响心态的健康。
少不看水浒《水浒传》写造反、写兄弟义气、写替天行道、写杀人放火,少年人的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学到表面的价值观,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头一磕,就是结义兄弟了,天天在学校里所谓替天行道,霸凌同学。
学生时代流行《古惑仔》,那可比《水浒传》更接近现代人的生活,浩南哥、山鸡哥,谁不是男生们的偶像,女生们的情人,后来又有《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男生各个学谢文东,女生各个以谁学得像我就跟谁谈恋爱为准则。
一时间校园里乌烟瘴气,臭气熏天,一句话不带脏字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我当然也是模仿者之一,但我现在不也好好的吗,没犯过罪,没违过法,没霸凌过同学,为什么?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什么是底线,做人的底线无论如何不可触及,这就保证了我虽然受到过某些不健康作品的影响,但我自问是个三观还算端正的人。
也有同学步上了浩南哥或者东哥的后尘,听说年迈的父母常常会带着烟去探望他们,问题出在浩南哥身上吗?不是的,出在每天只会打牌喝酒的父母身上。
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后面这句“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就更奇怪了,还有说法是“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总之你知道,在古代啊。特别是程朱理学之后,对人思想的禁锢非常可怕,任何跟爱情沾边的文学,都会跟“淫”挂钩,西厢记有爱情,红楼也有爱情,红楼还有沉迷享受、有兴盛衰败、有勾心斗角。
不论说男不看红楼,还是女不看红楼,无非是怕学到“淫”,我就非常奇怪,编这些话的人,至《金瓶梅》于何地?我兰陵笑笑生不要面子的吗?《西厢记》一个戏曲都提到了,我堂堂《金瓶梅》,正儿八经的小说,不配提一嘴吗!
至于《西游记》,有人说牵涉宗教,有人说里面奇幻的想法过于幼稚,这都是什么狗屁理由啊?
为了能让四大名著对仗押韵,有些人真是啥话都编的出来,另一些人真是啥话都敢信,我跟你说吧,不看书的人,为了不看书,什么借口都能找到,甚至不惜自我阉割,在阉人的世界里自由徜徉,没有人敢去打扰他们。
男不看儒林外史,女不看聊斋志异
老不读诗经楚辞,少不读唐诗宋词
男不读三言二拍,女不读四大名著
老不看百年孤独,少不看悲惨世界
你看,随便就能作一首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显得我多有才。
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