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之父”汤飞凡:一生从医,救人无数,却在61岁自杀_研究
2020-07-20 19:27:20 历史故事 枕猫 °c 繁体
A + A -原标题:“疫苗之父”汤飞凡:一生从医,救人无数,却在61岁自杀
如果你问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最怕什么?他可能会回答:怕再无建树,怕后浪相推,怕身败名裂,怕朝不保夕。
可有一个人,他可能会回答,他怕为祖国做的贡献还不够多,他就是汤飞凡,一个对我们而言本不该陌生的名字。
汤飞凡是上世纪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病毒学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的核心专家。
但就是这样一位颇有建树的科学家,却在上世纪50年代英年早逝,无病无伤,自缢身亡,成为一颗陨落的巨星,令人感慨惋惜,他究竟有怎样传奇的一生呢?
学医不仅为了救人,更为救国!1897年,汤飞凡出生于湖南醴陵汤家坪,受家庭影响,他从小便有读书救国的想法。25岁之前他一直在湖南读书,从工学到医学始终不改初心,他的努力使他赢得了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的机会。
1929年中央大学医学院成立,条件艰苦,他的恩师颜福庆邀他归国,汤飞凡毅然放弃在哈佛的优越环境,选择回到祖国,开启我国细菌学研究的大门。
在今天,出国留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海外不再归国的学子比比皆是,无外乎都是倾心于海外的优越待遇,不愿意回国从头做起,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以此作比较,上世纪诸如汤飞凡、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就不懂人情世故吗?不是不懂,而是祖国重于泰山,始终不忘爱国。希望未来更多的异乡异客,不论走到多远,都能记得回国,记得回"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929年的春天,海外归来的汤飞凡来到上海,先后担任中央大学副教授与上海医学院教授。他在上海建立了新的细菌实验室,白手起家。
相比于当时世界上已有的许多细菌实验室,他拥有的设施十分简陋,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还是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作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仅在细菌学成果突出,而且成为中国病毒学的开山大师。他选择于1935年赴英留学,进一步充实自己,以便做出更好的成绩。
环境是客观的,是不好改变的,犹如一个人的天赋,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已决定。但可以改变的是每个人的态度与行动。
世界上除了一些凤毛麟角的天才,余下大众大多环境与天赋相当,为什么仍有成功失败之分,只在个人。汤飞凡超越了环境的桎梏,凭借乐观积极的态度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得到了他应有的荣誉,赢得了国内外的鲜花与掌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937年,汤飞凡赴英留学归来,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处处长。在新的岗位上没过多久,抗日战争爆发。战争刚一开始,他便暂停了手中的研究工作,积极投身救援一线。
后来战争形势严重,对于血清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他因此选择重新回到研究岗位,并先后在长沙和昆明筹建中央防疫处。
他带领众人顶住敌机的轰炸,利用比起上海更为艰苦的研究条件,生产出一批批质量可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疫苗与血清等医用物资,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汤飞凡选择走出自己的实验室,走入危险重重的前线,积极救治伤员,是医者的责任,是爱国者的责任。后来选择重建中央防疫处,顶住压力生产医疗物资,更是一位爱国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积极贡献,救国救民。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建国后,汤飞凡改了工作,变了地方,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坚持研究病毒,救国救民的决心。他在病毒中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1955年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且以身试法,亲身尝试来证明分离的成功。
这次试验解决了关于沙眼病原体70多年的争论,他凭借自己的研究论文赢得了"衣原体之父"的尊称,也引发了世界关于沙眼病毒的研究高潮。
每一位科学家或多或少都能有所建树,却很少有人能够为了研究成功牺牲自己的健康。
当时汤飞凡关于沙眼病原体的分离研究十分成功,但是却不能确证分离出来的就是沙眼病毒,为了更加深入研究,他决定将病毒种植在自己的左眼上,试验证明有效,他的这一研究轰动世界,但他的左眼却几乎失明。
是什么让他做出这样的奉献与牺牲?唯有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57年的汤飞凡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正要站在新的平台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一年之后,他因为岳父是蒋委员长旧部的原因,在1958年的一场"拔白旗,插红旗"活动中遭受牵连,这位一心投身科研事业的研究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批斗与侮辱。
一位单纯为国尽责的研究者,想不通为什么一夜之间天翻地转,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一身莫须有的罪责让这位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罪的科学家陷入崩溃。汤飞凡没有熬过那个秋天,在同年9月30日选择自缢,时年61岁。
这个世界有许多单纯的人,他们只是单纯地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为自己的理想与使命做出努力,就像汤飞凡这样。
当本不该出现的寒冬降临在他们身上之后,他们会对自己与社会产生怀疑,他们没有应对复杂社会的圆滑心态,不知道如何在这样的飞来横祸面前自证清白。
他们不是不够坚强,只是无法容忍欲加之罪,无法容忍这样的不公,因此他们选择离开人世,在春天到来之前凋零。我们能给他们的,应该是扼腕叹息,应该是理解尊重。
人生诚可贵,英杰实难忘!1979年,原卫生部为汤飞凡平反昭雪。1980年国际沙眼防止组织希望推荐他参与诺奖评选,可惜时过境迁,为时已晚,这位科学家已经带着自己的理想与使命离开了社会。
汤飞凡的一生,始终与救国救民息息相关。出国留学,毅然还乡,顶住压力,奉献自己,为科研工作奋战终身,他的研究曾经拯救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民,他是当之无愧的巨星、救星,是中国人应该铭记的骄傲。
在疫情发生的今天,又有一些人想起了他的名字,想起他曾为我国细菌学与病毒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想起这位英年早逝的科学家,我们都欠汤飞凡一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