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反复无常,堪比吴三桂,大同之屠,他是否担责?_吴三桂
2020-05-16 20:02:09 历史故事 一更历史 °c 繁体
A + A -原标题:他反复无常,堪比吴三桂,大同之屠,他是否担责?
有明一朝,自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后,除了南方的大批明朝残余势力,北方除了吴三桂和高第等人把守的山海关之外,其余基本上都姓了大顺朝。
从西安一路向东到北京,除了在宁武关,李自成遭到迎头痛击之外,其余都是吃个小串哼着歌,一路顺风无阻。
按地理条件来说,李自成前进路上,宣府和大同都将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镇守此地的他,却毫不犹豫地将城池献给了李自成。
此后,从明朝到大顺,再从大顺到清和南明,这人反复无常,简直是官场上的川剧演员,当然他的下场也是极惨的。
作为明末的大同总兵姜镶,原本应该负担起决定明朝西线的军事重任,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步的将明朝推向了深渊。
李自成从西安出发攻打北京的时候,在宁武关下,闯王遭到了人生历史上的第一次惨败。
如果这时候,作为附近的大同总兵姜镶,他可以出兵,和宁武关的守将周遇吉一起来个前后夹击,那李自成将会损失惨重,甚至一蹶不振,可能为明朝争取到一丝苟延残喘的机会。
但是这位大爷不出兵也就算了,眼见朱由检没什么花头,大明已经是破船一艘,姜镶直接和李自成开始眉来眼去。在李自成破宁武关之后,大同军事重镇宣布不战而降。原本是明朝西线最要紧的军事要地大同,就这么毫不费劲地来到了李自成的手中。
这是姜镶的第一次当变色龙,但是他对老李和大顺政权不满意。当他听说李自成在山海关大败,匆忙退出北京后,“川剧演员”姜镶,开始了他第二次的改换门庭,他将大顺政权安排在大同的将领统统斩首,作为投降清朝的诚意。
使得清朝兵不血刃地拿下要地的姜镶,自以为能得到清朝的厚待,但是现实却十分残酷。作为黑历史一身的姜镶,清朝对他也有很大的戒心。
在被叫去北京的一次训话中,满心欢喜的姜镶就碰了一辈子灰,表示你既然已经投降清朝,却在李自成败亡的时候,擅自拥戴明朝宗室,这是什么意思?
吓得姜镶冷汗直流,一巴掌之后,才将大同总兵的职位交还给他,配合得十分恰当。
随着清军在北方的推进,姜镶为他们西征高一功等人的大顺军,北面抵挡蒙古人的游骑兵,十分的尽心尽力,但是清朝依旧看不起他。
非但如此,更过分的是,清军在大同城内抢走了姜镶族人的新媳妇,并且在大同城内,清军军纪十分松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更加重了双方矛盾。
忍无可忍的姜镶,这次终于基于个人感情起事,并且迅速的占领了山西全境,听闻变故的清朝政府十分的紧张。因为山西和北京距离这么近,而且清朝的重兵都被南明牵制在南方,甚至连多尔衮都一度向姜镶服软。表示,假如你可以投降,我们还是一家人,绝不追究前面的问责。
但是姜镶想了半天,认为自己已经反反复复的投降了这么多次,清朝这次的招降,也是基于他们的无奈,假设我再投降还能有好果子吃?
一番琢磨后,面对亲自来大同招降的多尔衮,姜大总兵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多尔衮。眼看软的不行,那多尔衮也只能硬碰硬了。除了派出重臣阿济格包围大同之外,多尔衮又陆陆续续地派出一系列由宗室统领的各路大军,采取围点打援,各个击破的方式,在山西战场上稳步推进。
面对数路大军,多多少少有着地方武装组成的姜镶,自然抵挡不住,大同在围困之下,粮食也吃得一干二净,逐渐成为了危城。“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
自知死路一条的姜镶,只有拼命死守,方可有一线生机。但他的部下却不以为然,最终守将杨振威等人于将斩杀姜瓖及其兄弟首级,献城投降。
阿济格入城后,对城内军民的严防死守极为痛恨,于是下令屠城。“官吏兵民尽行诛之”,“隳其城睥睨五尺”,史称“大同之屠”。
姜镶的反复无常,甚至超过了吴三桂。那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私欲,所以才为大同城内的军民,带来了无妄之灾吗?
显然不能如此武断。当时清军在镇压山西反清复明运动中,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其野蛮程度和犯下的罪行令人发指。
《朔州志》记:“城破,悉遭屠戮。”
《五台县志》也有记载:“自戊子延及辛卯(1648—1651),人民死徙,地土荒芜,迄今三十余年,流亡尚未全复,土田尚未尽垦也。”可见清军其残忍程度,山西当地人民的反清斗争,更是清朝统治集团实行残酷统治的历史结果。反清斗争,也迫使清廷做出一定的让步,比如后来的满汉一家政策的实施等等。
参考资料:《朔州志》 《五台县志》《清世祖实录》《明清档案》等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