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金玉国——地图上的“奎楼村”_故事传记
2020-08-06 21:42:52 历史故事 大美洛宁 °c 繁体
A + A -原标题:河南洛宁金玉国——地图上的“奎楼村”
俗话说,“故土难移”,还说,“月是故乡明”。这些话,都说明了人们的故乡情结。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怀念养育自己的故土。
但是,有时因为种种原因,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使得人们不得不违心地离开故土,无奈地迁到另一处地方。时间长了,人们也就只好“把他乡作故乡”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没多久,洛宁县城东南方,就在现在的谭庄村以北,那时的万箱渠附近,降落了一架国民党的小型教练机。那飞机是受伤后迫降的。这消息对于地处山区的洛宁来说,可是一件爆炸性新闻。当地的老百姓,许多人都没有见过飞机。因此,四面八方的百姓都赶来围观,很快将飞机包围起来。主管部门立即与洛阳取得联系,请洛阳派人前来维修。派来的人经过认真排查修理后,就说飞机可以起飞了。
当时,飞机降落的地方,庄稼半人深,地面高低不平,杂草丛生。飞机试着起飞的时候,机翼却撞在附近坟包上,无法起航。最终在众人合力抬举下,才起飞成功,飞往别处去了。
这次飞机迫降事件,引起洛阳专署一个专员的重视。这个专员复姓欧阳。欧阳专员决定在洛宁修建一个飞机场。地址就选在原来飞机起降的地方。
洛宁县城的东南方,原来有一个奎楼村。位置在谭庄以北,竹园道以南,东关涧河以西,东关向谭庄去的路东边。离县城一里左右。奎楼村最早由姓赵的人初建,已经存在几百年了。有 一年,暴雨成灾。洛河及其支流发大水,洛河南陈吴乡一些张姓人家,迁到了奎楼村。於是,村里便有了赵、张两姓,总共有二十多家,一百二十多口人。这次修飞机场,奎楼村被列入搬迁范围。
很快,县里警察局来人催促搬迁,县里宣佈赔偿标准,砖房每间五块钱,土房每间三块钱,限时搬走。老百姓舍不得离家呀,但也没办法,只好答应搬迁。不过说是说,没行动。不久,警察又来了,带着工具,开始上房砸瓦,截断房椽。於是人们哀告,不要毁坏,不管搬到哪里,我们盖房还得用这些材料呀!
搬到哪里?县里让搬到县城东边的校场。校场又叫演武场,距离县城四五里。地址就在现在十一万变电站附近。演武场是过去练武比武的地方,也是人们报仇对打,打死人不偿命的地方。村里人说,那里冤魂太多,不净,不去。县里又让搬到县城北边、距县城一里多的石婆庙。村里人认为那里是坡上,吃水不方便,也不去。后来,又让搬到县城内西北隅的“金家胡同”,那里有县里的官地盘。村里人又说,搬到那里我们人少,受当地人家欺侮。嗨!这里也不去,那里也不去,你们自己随便吧!最后,只好各自投靠亲戚。姓赵的去了谭庄,姓张的搬到了大钟寺,因为大钟寺有两个姑家住在那里。
大钟寺,原来名叫“福昌寺”。寺庙范围很大,里边有几十间房子。寺里住着三十多个和尚,寺院一向香火鼎盛。后来,新调来一个县长,便衣到寺里视察。见寺内主持和尚躺在炕上抽大烟,也就是吸食鸦片,便上前劝止。谁知道,主持竟然说:“你能管了我吗?别说你,就是县长来了,也管不了我这出家人”。
於是,县长调来警察,护兵把门,扒掉寺庙房子,将和尚全部赶走,任其自找出路或还俗。从此,福昌寺消失了。后来的大钟寺是在福昌寺原址上又建的。因为寺里有一口大钟,钟内可供四个人摆张小桌子打牌,于是大家习惯上就叫福昌寺为大钟寺了。大钟寺的大钟,解放后被弃置在路边,直到大炼钢铁时,才被炸毁。
到了大钟寺,县里给拨地,老百姓自己打窑,每口人五尺宽。从此,奎楼村张家的人,便在大钟寺安了家。时至今日,大钟寺便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说起老家,张家的人都会说,我们是从奎楼迁来的。
有人问我,过去的这些事,志书上又没记载,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实很简单,奎楼村迁到大钟寺的张家,现在有一位九十三岁的老人,以上的这些事,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往事。老人虽已高龄,但头脑清醒,言语清晰。这些往事都是他告诉我的。要不,平时大家怎么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呢!
飞机场是修成了,可再也没有落过一架飞机。从此,奎楼村也消失了。“奎楼村”这个村名,也只存在于民国时期的《洛宁县志》和地图上了。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