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唐太宗的妹妹
2020-08-31 14:18:10 历史故事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贞观六年,唐太宗最疼爱的小女儿长乐公主要出嫁了,太宗和长乐公主的生母长孙皇后都想把女儿的嫁妆准备的丰盛一些。于是,太宗亲自给少府监的各个署下命令、派任务,结果少府监为长乐公主准备的嫁妆远远超过了唐太宗的妹妹前几年出嫁时的数量。
这是当时的封建礼教制度所不允许的事,因为太宗的妹妹与太宗是同辈人,是长乐公主的长辈,为宫中地位最高的公主,被尊称为“长公主”。按照当时的规矩,宫中任何一位公主出嫁所用的嫁资都不能超过这位“长公主”;但是大臣们谁都明白“疏不间亲”的处世之道,更何况这是皇帝家里的事,谁也不敢多一句嘴。
偏偏宰相魏徵不怕得罪皇帝家里的人,他在上朝的时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唐太宗提出了反对意见。
魏徵引经据典,非常严肃的说:“从前汉朝的明帝在准备分封自己的儿子们时,曾经十分清楚的向朝臣和皇亲们宣布:‘我的儿子们和我的兄弟们不一样,只能得到他们封地的一半。这是因为,我的儿子怎么能够和我父亲的儿子享受一样的待遇呢?’这件事被历代的史书引为美谈。”
魏徵接着道:“您的妹妹是高祖皇帝(就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的女儿,是长公主,而您的女儿是公主。既然前边加了‘长’字,那就是说她比公主要高一等级,您怎么可以不遵守尊卑的规则呢?从感情上讲,一般人都是疼自己的女儿胜过疼自己的妹妹;可是从礼节上讲,公主的嫁资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比长公主多。恳请陛下好好想一想,作为皇帝怎么可以带头去破坏礼教呢?”
唐太宗听了后,感到魏徴说的很在理,可又怕公主的母亲想不通,下朝后就找长孙皇后商量商量这件事该怎么办。
长孙皇后听了太宗转述的魏徵的意见后,十分感慨,说道:“过去只知道陛下非常敬重魏徵,但并不很清楚其中的道理。今天听了他的这番见解,才知道魏徴作为臣子确能够在这种时候说出正确的道理,来提醒陛下不要犯错,真是太不容易了!”
皇后又动情地说:“我和陛下是结发夫妻,平日里互敬互爱,感情深厚;可是每当有事要同陛下商量时,也要先察言观色,轻易不敢惹你不高兴,何况人家是做臣下的人呢?魏徵这样的大臣是太难得了,真是国家有幸啊!”
如此这样,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接受了魏徵的建议,减少了长乐公主的嫁妆。为此,长孙皇后还以自己个人的名义专门派人给魏徵送去五百匹绸缎作为赏赐,也表示皇后对他的敬佩。
贞观八年时,唐太宗不知听谁说郑仁基的女儿长得很漂亮,想要聘召此女为妃嫔,诏书都已经写好了。就在册封使者准备出发的时候,魏徵听说了郑仁基的女儿已经许配了人家,便赶紧进宫向太宗进谏。
魏徵向太宗道:“陛下是一国之君、为人父母,就应该爱护百姓,应当和天下人同忧愁、共欢乐;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有作为的帝王,都是十分注意民心的,陛下也应这么做。”
他接着说:“陛下身居宫廷广厦,就应该希望百姓们都有房子住;吃着山珍海味,就应该希望百姓们没有饥寒之苦;看着成群的嫔妃,就应该希望百姓们都有个温暖的家庭。现在此女已经许配了人家,陛下就不应该再召聘为嫔妃了,如果这件事传出去,天下的人将怎样看待陛下呢?”
唐太宗听了魏徵的这一番话,感到很不好意思,就下令撤消了召此女为妃的决定。
有一次魏徵请假还乡扫墓,太宗趁机准备到终南山去游玩一番,可是还没等动身,魏徵就回来了,太宗也只好不去了。
魏徵这个人也挺有意思,明知是怎么一回事,还故意跑去问太宗:“听说陛下要去终南山游玩,一切不是都准备好了,怎么又突然决定不去了呢?”唐太宗笑嘻嘻的打趣道:“原来打算去,一听说你回来了,就吓得不敢去了。”
还有一次,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鹞子,太宗正把鸟放在胳膊上玩耍,远远看见魏徵走过来,赶紧把鸟藏进怀里。魏徵假装没看见,故意和太宗谈论古来帝王们贪图安逸、玩物丧志的典故教训。太宗心中有愧,只好硬着头皮听他讲,好不容易等魏徵走了,那只鸟却已经闷死在怀里了。
魏徵敢于这样严格的要求和约束唐太宗,除了其它种种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他自己在生活上一贯谨慎俭朴。史书上说他身为宰相多年,是倍受恩宠和赏赐,却依然是“素褥布被”,家中宅院没有正厅,只有普通的房舍。
魏徵死了后,家中除了多年收藏的大量书籍以外,没有什么更多的财产。唐太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也为了教育其他官员,曾下令罢朝五日,让在京的所有大臣和地方官员都去魏徵家吊唁。
唐太宗原本准备给魏徵举行规模盛大的葬礼,但魏徵的妻子谢氏坚决不同意,她对太宗说:“他平日节俭朴素,如葬礼过于铺排,恐不是死者的意愿。”太宗十分感动,决定不违背死者和其眷属的意愿,免去了豪华的排场。最后就如一般读书人去世时一样,只用一辆白木车子和白布帷帐为魏徵送葬,长安城中的人们看到这种景象,无不为之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