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汉族风俗简述
2020-06-01 08:54:45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一、历史背景
中华民国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1912年至1949年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出现了全面的新旧大交替,发生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未有的巨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国风俗同样呈现出强劲的改良和变革的态势。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新型国家——中华民国,却以袁世凯篡夺政权而失败,中国又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政治上的倒 退,封建势力的复辟,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压迫,又导致了文化上的退步。但是,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经过民主革命血与火洗礼的新文化运动一代骁将,以崭新的姿态 向封建文化进攻,反对尊孔读经,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使新文化运动很快发展成为空前深刻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 动。
“五四”运动展开的第三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并且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在此期间,新文化运动中崭 露头角的左翼和右翼知识分子进一步分化,文化战线上的斗争也日益频繁、激烈。在革命斗争中,涌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化的精英。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建立 起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直至1936年的“西安事变”才迎来了全国抗日战争的新高潮。
1937年爆发了日本帝 国主义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8年抗战期间,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战胜生活的困难服从于民族前途的大局,从而使中国这样一个财 力、物力都很困难的国家最终赢得了胜利,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然而,人们尚未挥去浑身的战争硝烟,国民党反动派又背道而驰,挑起了内战。中国国内的政 局仍然动荡不安。人们的主要精力从民族独立战争投向民族解放战争,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以上对民国历史演 进轨迹的粗略勾勒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然而,历史是复杂的、发展着的。战争并非历史与现实的全部。辛亥革命以来,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不 仅早已被打开,而且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阶级的成长,各种新思潮也像开启的闸门一样汹涌澎湃,各种新思想竞相传播、试验。经济的、政治的、社会 的,及文化诸方面的现代变革如潮水般冲击着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骤的变化。使此一期的社会文化类型显现出多元的、斑驳的色彩。除原有的传统文化 外,有资产阶级的文化,有帝国主义的文化,还有无产阶级的新文化。从阶层看,少数有产阶级文化程度较高,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民众则被剥夺了享受文化的 权利;从地域看,部分沿海沿江地区文化较为发达,趋向于近代化,而广大边远地区以至内地则文化相当落后,仍固守传统文化,变化很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 差异也十分悬殊,文化的区域性十分明显。对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依据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之原理,指出辛亥革命以来 中国有三种文化:即“帝国主义文化”,一切包含奴化思想的文化,皆属于这一类;“半封建文化”,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 者,都属于这一类;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会性967年 版,第659页。这段话精辟地科学地概括了辛亥革命以来三十多年中国文化的基本属性。
民国时期的风俗文化正是植根于这种大的文化背景 之中的。此间的民众生活方式和风俗范式必然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具体地说,整个国民的生活表现为在封建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现代文明的成份。中国的芸芸 众生是在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封建的生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是封建生活方式的塑造者,但随着清末最后一个皇帝被驱出皇宫,随着西方文明和生活观念的不断涌 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遭遇到从未有过的挑战,尤其是那些不合时宜的风俗事象,尽管流过了漫长的历史,也被无情地抛弃,而更多的则是表现为在封建的 内涵上雕铸起现代的外壳。不稳定的社会滋生了不稳定的风俗,使之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中华民国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1912年至1949年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出现了全面的新旧大交替,发生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未有的巨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国风俗同样呈现出强劲的改良和变革的态势。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新型国家——中华民国,却以袁世凯篡夺政权而失败,中国又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政治上的倒 退,封建势力的复辟,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压迫,又导致了文化上的退步。但是,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经过民主革命血与火洗礼的新文化运动一代骁将,以崭新的姿态 向封建文化进攻,反对尊孔读经,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使新文化运动很快发展成为空前深刻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 动。
“五四”运动展开的第三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并且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在此期间,新文化运动中崭 露头角的左翼和右翼知识分子进一步分化,文化战线上的斗争也日益频繁、激烈。在革命斗争中,涌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化的精英。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建立 起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直至1936年的“西安事变”才迎来了全国抗日战争的新高潮。
1937年爆发了日本帝 国主义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8年抗战期间,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战胜生活的困难服从于民族前途的大局,从而使中国这样一个财 力、物力都很困难的国家最终赢得了胜利,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然而,人们尚未挥去浑身的战争硝烟,国民党反动派又背道而驰,挑起了内战。中国国内的政 局仍然动荡不安。人们的主要精力从民族独立战争投向民族解放战争,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以上对民国历史演 进轨迹的粗略勾勒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然而,历史是复杂的、发展着的。战争并非历史与现实的全部。辛亥革命以来,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不 仅早已被打开,而且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阶级的成长,各种新思潮也像开启的闸门一样汹涌澎湃,各种新思想竞相传播、试验。经济的、政治的、社会 的,及文化诸方面的现代变革如潮水般冲击着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骤的变化。使此一期的社会文化类型显现出多元的、斑驳的色彩。除原有的传统文化 外,有资产阶级的文化,有帝国主义的文化,还有无产阶级的新文化。从阶层看,少数有产阶级文化程度较高,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民众则被剥夺了享受文化的 权利;从地域看,部分沿海沿江地区文化较为发达,趋向于近代化,而广大边远地区以至内地则文化相当落后,仍固守传统文化,变化很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 差异也十分悬殊,文化的区域性十分明显。对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依据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之原理,指出辛亥革命以来 中国有三种文化:即“帝国主义文化”,一切包含奴化思想的文化,皆属于这一类;“半封建文化”,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 者,都属于这一类;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会性967年 版,第659页。这段话精辟地科学地概括了辛亥革命以来三十多年中国文化的基本属性。
民国时期的风俗文化正是植根于这种大的文化背景 之中的。此间的民众生活方式和风俗范式必然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具体地说,整个国民的生活表现为在封建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现代文明的成份。中国的芸芸 众生是在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封建的生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是封建生活方式的塑造者,但随着清末最后一个皇帝被驱出皇宫,随着西方文明和生活观念的不断涌 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遭遇到从未有过的挑战,尤其是那些不合时宜的风俗事象,尽管流过了漫长的历史,也被无情地抛弃,而更多的则是表现为在封建的 内涵上雕铸起现代的外壳。不稳定的社会滋生了不稳定的风俗,使之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