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清帝溥仪退位——1912年历史大事件

2020-06-01 08:55:32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
在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和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有力打击下,经过武昌起义和各省的相继响应,清王朝已经土崩瓦解,其实权已为被它重新起用的袁世凯所掌握。在“南北议和”中,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势力都要结束清政府,争论的中心只是由哪一方掌握未来的中央政权的问题。

  在内外压力下,孙中山向袁世凯让步,1912年1月15日明确表示:“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立即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袁世凯在得到南方的确切保证后,便集中全力进行“逼宫”。

  1月16日,袁与内阁诸大臣联衔密奏,要隆裕太后召集皇族会议,“速定方针”;同时他代表内阁全体成员向隆裕辞职。这天,当他从皇宫出来行经东华门大街时,革命党人突然向他投掷炸弹,却未炸中,党人被捕牺牲。袁受此虚惊后即乘机称病不再入朝,在幕后指挥爪牙加紧逼迫清帝退位。

  在内外胁迫下,隆裕于1月17日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庆亲王奕勖和贝子溥伦受袁贿买,主张在取得优待条件下,“自行逊位”,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及辅国公载泽等表示反对。双方驳诘甚久,无结果而散。次日再议,仍无结果。

  19日,袁世凯派财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为内阁代表,邀集载沣、奕勖及其他满蒙王公亲贵到内阁会议。会上除溥伟重弹“痛剿”的老调外,其余群臣中无一人敢公开站在溥伟一边。胡惟德等乃联衔奏称:“人心已去,君主制度恐难保全,恳赞同共和,以维大局。”隆裕遂于当天再次召集御前会议,袁内阁仍派胡、赵、梁为代表出席会议。会上胡等正式提出拟由袁世凯在天津另设临时政府的意见,受到与会王公亲贵的一致反对。1月20日,南京方面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促清帝下台。这时,皇族亲贵中一些顽固分子组织所谓“宗社党”,誓与革命为敌,并用以对抗袁世凯的“逼宫”;有些蒙古封建王公且回归本旗,图谋武装反抗。在22日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奕勖避不出席,与会的皇族亲贵及蒙古王公一致要求隆裕坚持君主立宪,拒绝民主共和。隆裕左右为难,决定采取拖延的办法,提出采取何种政体由“国会”解决。

  袁世凯见清廷仍不同意退位,即向隆裕复奏:“如改为国会议决国体,则优待皇室条件,似亦应由国会议定,能否照前优隆,臣未敢预决。”接着他又指使前不久还通电“誓死反对共和”的段祺瑞等50名北洋将领,于1月20日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强硬要求清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并且警告清室“杀身之祸且在目前”。

  就在这时,川籍革命党人彭家珍乘宗社党骨干良弼回家时,在其门前投掷炸弹,彭当场牺牲,良弼受重伤后两天毙命。于是那些爱财而又惜命的王公亲贵们“人人变色,无敢有异词者”,且纷纷逃离北京,潜居青岛、大连、天津等地的租界中;隆裕也彻底屈服。

  1月30日,隆裕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决定让袁内阁准备宣布共和的诏旨。2月3日,清廷授权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商酌退位条件。经双方反复讨论,南京方面于2月9日向袁世凯送交了以下三个文件:

  1.《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共八款)的最后修正案,主要内容为:大清皇帝辞位之后:(1)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2)岁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给;(3)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4)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5)德宗(即光绪帝)崇陵未完工程继续进行,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6)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7)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8)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2.《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1)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2)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3)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4)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