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清掘墓人_《北洋军阀秘史》
2020-06-01 09:37:01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这时间如同流水,一转眼便到了1908年。就在这一年的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两人一前一后,相隔不到一天。
两宫驾崩后,光绪的弟弟载沣以摄政王的名义监国,所谓“监国”,便是“监理国家”之意,换句话说,这载沣便是此时清朝行政机构的一把手了。当时他只有26岁。载沣上台后,一些亲贵们就跟他说,“内外军政,皆是袁之党羽,从前袁所畏惧的是慈禧太后,如今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经无人可以钳制他,不然,异日势力养成,削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今朝廷内外,都是袁世凯的党羽。从前他畏惧慈禧太后,如今太后死了,在他心目中已经无人可以钳制他,目前之计,非得痛下决心,快刀斩乱麻,把袁世凯杀了。”
但袁世凯当时是军机大臣,党羽众多,要杀他也不是那么容易。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听说载沣想杀袁世凯后,一言不发,作恐慌状,再问他,就推说要和张之洞去商量。
张之洞是探花出身,探花便是科举考试全国第三名,他是知名的清流,后来外放地方做过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光总督,1907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入京为军机大臣,他在当时的大臣中,资格与名望,无人可及。
张之洞是汉人,年纪也大了,他听后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在沉吟半响后,张之洞说:“当今伏莽未靖,人心未安,冲帝登位,正赖老臣协力同心,辅弼幼君,以安人心,安人心即安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今摄政王即位,第一道上谕即诛及老臣,臣以为不祥之兆,且与国家攸关,非国家之福,期期以为不可。”张之洞说啊“这国家新遭大丧,主上又年幼,当前须以稳定大局最为重要,此时诛杀大臣,先例一开,恐怕后患无穷”。他见载沣仍迟疑不定,便又说:“王道坦坦,王道平平,愿摄政王熟思之,开缺回籍可也”。
于是在1909年1月,袁世凯收到了上谕,说他“现患足疾,步履艰难”,开缺回籍,养病去吧!就这样,袁世凯怀着无比的委屈和幽怨,离开了北京。话说回来,袁世凯虽说是位高权重,但在皇权体制下,最后也只能磕头谢恩、抱头鼠窜而去,哪里还敢说半个“不”字?
“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袁世凯“退隐”后,写了这么一句诗,表面上看起来他整天流连于山水之间,与世无争,但实际上却时刻注视着北京的动向。果不其然,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湖南、山西、江西、陕西等省便纷纷响应,摄政王载沣这下焦头烂额,而皇族内阁的这些人,老的老,少的少,没事的时候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要动真格了,这下倒好,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万般无奈之下,还得厚着脸皮派人去请袁世凯。袁世凯琢磨半天,不行,当年被灰溜溜的赶下台,这次只给个湖广总督,那不能随便出马,于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说自己“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先出出胸中这口恶气再说。
那些前往武昌前线镇压起义的北洋军,袁世凯给了他们六个字,“慢慢走,等等看”。清廷没办法,只好按照袁世凯的奏请将前军主帅荫昌召回,改派冯国璋为前线第一军总统,段祺瑞为第二军总统。随后,清廷又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并授予前线的一切军事指挥大权。兵权到手后,袁世凯才勉勉强强的从河南彰德出发,前往湖北督师。
袁世凯的旧部听说袁世凯已经出山,为迎接老首长的到来,随后便对汉口发起猛攻,迫使革命军退出汉口外围。在随后的几天里,北洋军前敌总指挥冯国璋竟然下令纵火助攻,将原本繁华的汉口烧成一片焦土。11月1日,北洋军攻下汉口,并蓄势进攻汉阳。而就在这天,皇族内阁垮台,袁世凯被授为内阁总理大臣,并让他即行来京,组织完全内阁。
正当清廷盼望着袁世凯能尽快剿灭武汉的革命军时,袁世凯却突然不打了。为什么不打了呢?在袁世凯看来,当时的局势已经不仅仅是武汉一地的问题,而是各省分崩离析的大势;即使能剿灭了武汉的革命军,但其他省份的革命党又如何对付?何况,袁世凯心里也清楚,清廷对他并不信任,一旦渡过难关,自己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如今天赐良机,他也得为自己打算打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