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袁世凯的故事:创立新军_《民国总统档案》

2020-06-01 09:37:04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的军队,在海上陆地都败于日本袁世凯台湾呆不下去,只好随军撤退天津。

  泱泱大清帝国,为何竟然被弹丸之地的小日本打得一败涂地?是我们的军队少吗?不是,我们单是从辽东就开去六万陆军,大清的军队比日本的多出很多,装备上也不比它弱,可为什么还败得这么惨呢?

  一场发生在1894年与1895年间跨年的,丢尽了大清朝颜面的战争,在将本已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击得狼狈不堪的同时,也引发了大清朝官员们的反思。

  我们之所以战败,关键的关键,就是我们军队的训练不行!

  找到了这样的原因之后,朝廷内外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改革浪潮,要求训练新式军队的呼声,响彻清朝天空。

  从朝鲜回国的袁世凯,这年正好36岁,身强体壮,思想成熟,他开始精心设计自己的前途。

  中国被日本击败,自然也失去了在朝鲜的所有权力,袁世凯现在虽然不能做朝鲜的监国大臣、坐镇朝鲜,可他三品道员的头衔还在,有一个温处道的实职等着他去上任。他可以去管着浙江的温州、处州两个府十几个县,与现在的一个地区专员差不多。只要到任上去,就可以大把捞银子,绝对比当一个京官要捞得多。

  可袁世凯就是不去,因为这时的他主意已定: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取让朝庭派去练兵。

  为什么放着能捞大把银子的官不做,偏要去找一个练兵的苦差事呢?这,正是袁世凯的高明之处。自古就有苦尽甘来之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为得人上人。

  练兵当然苦,可这意味着去掌握兵权,而掌握了兵权,又意味着掌握了政权。李鸿章不是凭着他的淮军才权倾朝野的吗?刚刚36岁的袁世凯,早已把这一点看得死死的。

  于是,他就是不去走马上任那个温处道,而是赖在督办军处处打杂。因为没有这里的实职,只能听人吆来喝去,跑跑颠颠地做一些跑腿的事情。每日里不但辛苦劳累、窝囊受气,而且又挣不到什么钱。可是,这里是督办军务处啊!只有在这里,才能接触到上层,才方便争取去练兵。

  此时的袁世凯,早已深谙清朝官场积习。他知道,要谋到这么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差事,得占有两方面的先机,一是得有得力人举荐,二是得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

  关于这一点,袁世凯有些为难了。一直以来,李鸿章都是提携他的恩人,是他的靠山,可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成为替罪羊,他签订《马关条约》,舆论一直都在谴责他。这昔日的靠山非但再无法依靠,而且还成了冰山,甚至要融化靠近他的人。眼看李鸿章将要失势,袁世凯当机立断,决定舍弃当年一手把他提拔起来的恩师李鸿章,立即改换门庭。挥金如土地去与翁同龢、李鸿藻联络,甚至提供一些于李鸿章不利的证据。

  李鸿藻当时是军机大臣,和翁同龢都是受光绪皇帝倚重的大臣。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过去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都是一起靠镇压太平军、捻军起家的。袁世凯利用这些老关系、老人脉,再通过四处活动、请客送礼,重金贿赂、拜师请托,就和李鸿藻这边扯上了关系。

  袁世凯的这一举动,被许多人指责为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关于这一点,袁世凯自己心里也很明白。可是,这么波谲云诡的晚清政局,不找棵能依靠的大树,别说谋求什么仕途上的发展,就是生存下去也很难。这是袁世凯的苦衷。为此,他只能委屈一下恩师李鸿章。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第二个问题,证明自己确实是当今大清朝练兵大臣的不二人选。

  袁世凯是个推销自己的天才,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很快让李鸿藻明白,他袁世凯这个将门之子,不但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而且特有才,军事、外交全懂,绝对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李鸿藻完全相信了袁世凯的宣传,向军机处就推荐他。因为李鸿藻和荣禄的关系很好,而荣禄又是西太后依重的人,由于李鸿藻的推荐,荣禄对袁世凯也很看重。

  袁世凯有了当朝两大高官的鼎力推荐,其余如刘坤一、张之洞等朝廷重臣自然也就顺水推舟,大家都来力挺袁世凯。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