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

2020-06-02 10:30:59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

十年前,钱学森曾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翻开历史的黄卷,我们会发现民国时期大师云集。在那满地焦土的战争年代,他们为中国的成长书写着不可磨灭的篇章。

如今,人们仍在津津乐道于“两弹一星”的辉煌过往,然而鲜有人知道,包括著名的钱三强、赵九章、王淦昌、王大珩等在内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超过一半都曾受业于同一位大师。事实上,中国电子技术、地震预报、气象预测、国防工业等诸多重要学科的肇始,亦离不开这个名字。

这个曾被历史遗忘了半个世纪的人正是叶企孙,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

“以西方科学谋求利国利民”

1898年,叶企孙生于上海南市区的一个书香世家。清末科举出身的父亲对聪颖过人的叶企孙寄予厚望,养教从严。书香家风使叶企孙自小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也塑造了他的儒雅气质。

其父虽受传统文化熏陶,却在这清末乱世中保持着清醒头脑,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及应用,具有革新思想。目睹大批仁人志士为了脚下的土地倒在血泊中,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叶企孙在心里默默立下了一个志向,“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1913年夏天,15岁的叶企孙报考进入清华大学。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座右铭——“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君子之风跃然纸上。

在清华的学习生活,叶企孙惜时如金。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学生,当时已有多篇学术著作发表在学校的校刊上了。然而叶企孙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长,他深知科学救国,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他与同学一起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科学团体——科学会。

首个载入现代世界自然科学著作的中国名字

5年后,叶企孙顺利通过毕业考试。载着祖国厚重的希望,他远涉重洋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直接插入物理系三年级学习。

1920年9月,叶企孙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完成了普朗克常数值的精确测定,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中国人的姓名第一次被载入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学术著作中,那一年,他不过23岁。

1923年,叶企孙回国,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科学家了。是继续从事自己的科研,去摘取稍加努力就能触碰到的科学桂冠,还是放弃所有,从零开始,在自己贫瘠的国家撒播科学的种子?叶企孙的心中早有了答案。

有着远见卓识的他深知,科学家会为国家创造出“国之利器”,而教育家会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群体,而不能仅靠一个科学家去改天换地。

奠定近代中国科学大厦

阔别母校7年之后,叶企孙再次回到清华园。1926年秋,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叶企孙之创建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是从奠定近代中国的科学大厦这一宏伟视野出发的。

从执教开始,叶企孙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坚持登台讲课。他讲课略有口吃,而且语调也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然而他对物理概念的透辟理解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学生王大珩所曾这样评价他的授课特点:“在思路上,叶老往往讲出我们看书不易领会的要点。他不是通过内容的堆砌来讲授,而往往是通过提纲掣领式的讲述,整个课程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就都有了。在这点上,他所有的学生大概没有不推崇他的”。

课堂之外,叶企孙经常邀请这些清寒学子到家里做客,买些点心为他们加加餐,天冷了,叶企孙将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没地方住了,叶企孙就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来。那些年,在叶企孙的住所北院7号里,能听到的尽是学生们与他们所尊敬的老师的欢声笑语。叶企孙会和每个学生深度交谈,并将他们的特点,在小本本上一一记录下来。“叶先生比学生自己还了解学生。”叶企孙的学生、传记作者虞昊说。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