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和齐如山相得益彰
2020-06-09 08:45:56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 政界、学界的人向来瞧不起唱戏的,即使红如梅兰芳,哪怕平时看起来很有交情,一到了文字上,绝不肯称兄道弟,而是称“小友”之类。
梅兰芳在民国初年不过十六、七岁,而在京剧舞台上叫座的能力已震动京华,连有名的谭鑫培都望尘莫及,更不用说杨小楼等人。《齐如山回忆录》中说,他最初几次看梅的戏,并没有看出好来,一次戏界为自己办的小学校筹款而演出,所有名角都到场,梅兰芳因为另有三场堂会要唱,他在这边的戏排在后面,等到第四出戏演完了,他还没赶到,杨小楼先上场了,结果观众大哗,怎么劝说都无效,说他们买票就是冲着梅兰芳来的,既然梅不来,就退票。好不容易,梅来了,风波才告平息。其实,那时梅在艺术上并未成熟,戏演得平平,但为什么人气就那么旺?这让齐如山陷入了深思,当然他已察觉梅有很高的天赋,扮相、嗓音都很好。之后,他就特别留意梅的演出,开始给梅写信,提意见,而令他欣慰的是,每一次他提的建议,下一次演出时梅果然改进了,而且确实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这让他兴趣大增。
从民国元年起,齐如山的信一直写了好几年,有百十来封,可他们没有直接见过面。迟至1914年春天,才打消种种顾虑走进梅家,那时社会上对演戏的很歧视,即使红如梅兰芳也不例外,人家可以捧他,却不会打心眼里平等待他。特别是政界、学界的人向来都是瞧不起唱戏的,平时哪怕看起来很有交情,一到了文字上,就颇费斟酌了,绝不肯称兄道弟,而是称“小友”之类。与梅兰芳交情很好的樊樊山送书画时,既不肯称兄弟,也不愿论辈行、称先生,当然不好意思称“小友”,所以就称“艺士”。
在齐如山眼里,红遍都城的梅兰芳,家很静穆,人也很谦恭和蔼,光明磊落,性情品行都可以说是很好,而且束身自爱,其家庭妇人女子也都悠娴贞静,永远声不出户。这样的人家与好的读书人家并没有什么区别。此后,他就常常进出梅家,真正把梅看作了可信赖的朋友,协助梅进行京剧改革,不光编写了大量的新剧本,而且写了许多研究京剧的专门著作,对有历史的京剧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他的名字也就和梅兰芳、和京剧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