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杂谈> - 正文

后人为什么称辛弃疾为“英雄词人″?

2022-08-04 09:58:29 历史趣闻杂谈 历史问答 °c 繁体
A +  A -

谢谢。

后人为什么称辛弃疾为”英雄词人”?

饱藏文华图山河,击剑荡寇向苍穹。

辛弃疾被后人称为”英雄词人”,英雄一词出自那里?英雄一词如何解读呢?辛弃疾符合那些要求呢?

英雄一词出自《汉书》【词语】英雄 【拼音】yīngxióng 【注音】,两汉时期初始使用(英雄)一词的组合,三国时期开始广泛使用(英雄)一词。

英雄一词的解读;1.有抱负、不畏艰险强暴,为民族或先进阶级的利益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民族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劳动英雄。

2.旧指勇武过人的人:英雄好汉。

3.具有英雄品质的:英雄的人民。

英雄一词的解读有三条,我们看第一条,辛弃疾有抱负,不畏强暴,他具备这句话的条件。接着往下看;为民族或先进阶级利益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辛弃疾显然没有作出重大贡献,第一条他没有通过。

第二条勇武过人的人;辛弃疾具备这一条。据史料记载,辛弃疾以50人奇袭5万人的金国军营,将叛徒抓捕归案,并劝说一万多士兵投降归顺,况且军兵无伤亡全身而退。

辛弃疾的勇武气魄令人称颂,50对5万是什么比例,什么概念,勇气固然重要,谋略和将才的指挥艺术,已经发挥到令人不可思议,这就是武行中的辛弃疾,和江湖上的侠客相比较,辛弃疾(人中之龙)也。

起初辛弃疾没有打算做什么词人,他一心一意的想当一位策马横空的将军。尽自己一腔热血杀敌报国,改变南宋王朝节节败退的局面。总想在他的努力下,恢复宋朝开国时的完整疆土,把失去的北宋从金人手里夺回来。光复国家社稷,还我大好河山的凌云壮志。

第三条具有英雄品质,辛弃疾确实具有英雄本色,且品质行为高尚,爱国爱民情怀博大。不计个人得失成败,忧国忧民的思想始终困扰他一生。

怎奈时值壮年的辛弃疾,在昏庸无道的朝代中,将一颗将星无情隐没在世俗里。致使报国无门,空怀壮志凌云。正如他的词一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达了词人悲愤交加,失落之际英雄泪满襟衫。可又婉转的为自己打气加油,虽然我到了这个地步,可是我这颗星光,依然还在。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辛弃疾,此时此刻改变了策略,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略,用文学艺术,去激励自己感染后来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人失意不失志,回忆起当年戎马生涯,是何等的壮哉,遥想百万雄兵,横扫千军万马,收复中华河山故土,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并不重要,白发苍苍也不悲怜,重要的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词人的美好想象,美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雄魂激荡的词篇里。

辛弃疾之所以被称为英雄词人,与他的思想作为有重要的关系。每当读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时,顿时身上的热血沸腾。

辛弃疾的豪放词气势如虹、悲壮激越,将浅斟低唱、阴柔缠绵的宋词,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辛弃疾的词可以肯定为”英雄悲词”,由此称之为”英雄词人”一点都不为过。

作者:禅悟净慧(独善其身!)

赞数:79

辛弃疾(1140-1207)出生之时,北方已经沦陷。他亲眼目睹沦陷区里的百姓备受屈辱的生活,从小就立下远大抱负,弃笔从戎,要收复失地,报国雪耻。

1611年,年仅22岁的辛弃疾趁北方防务空虚之际,聚集了一支两千人的义军投奔耿京,任掌书记,之后归附南宋朝廷,被授予右承务郎。辛弃疾回归南方,但他的心一直念着北方的战场,满怀豪情壮志,一心要带领宋军北伐,却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排挤。他先后被派到湖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担任转运使,这些地方虽然重要,但却以远离战场。随着岁月的流驰,辛弃疾的内心备受压抑的痛苦,发出壮志难酬的悲鸣。辛弃疾豪迈的个性和对抗金的热情,使他成为南宋朝廷的异类。1181年,辛弃疾被免职,从此隐居泉林。之后的20年里,正值壮年的他消磨岁月,纵情山水,饮酒赋诗。

辛弃疾一腔热血,励志收复失地,一雪国耻,但报国无门,隐居生活的淡泊宁静不能掩盖心中激荡的豪情,只能借笔诗词才能抒发爱国忧民之情。1207年,热血男儿辛弃疾带着山河破碎的悲壮和壮志成空的愤慨与世长辞。

作者:洋哥说历史(历史爱好者;走进历史,走进群雄逐鹿的烽烟。)

赞数:2

 


 

从来诗剑最风流,何须赋词强说愁!用这一句来形容辛弃疾最为恰当不过了!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 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辛弃疾出生时,北宋已亡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之时 ,因族人众多未能南下,于是在金国做官。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心怀故国,他常常带着幼年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也养成了战国燕赵的侠义之气。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亲擒杀叛徒。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回归南宋后,辛弃疾本想大展宏图,光复中原,建立不世功勋,可是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执着北伐的热情与贪图享乐、偏安一隅的当权者格格不入,“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令其难以在官场上立足。虽然理想不得舒展,报国无门,但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把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运用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来表现的淋漓尽致,加之辛弃疾年轻时从军杀敌,因此辛弃疾的很多作品中,充满着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因此被称为英雄词人,以下选取的几首便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英雄悲歌。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登上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感慨国家兴亡。悲愤收复中原无望,不满朝廷苟安江南,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致仕后亦侨寓此地。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雄心壮志,所以过从甚密。这时距离宋金“隆兴和议”的签订已整整二十年,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并不关心国事。又三年,岁次甲辰(1184年)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填了为韩元吉填了一首祝寿词,即《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虽是为祝寿而作,但因寿翁韩元吉也志在恢复中原,因此二人英雄相惜,痛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词中,有急切报国的热情,也有报国无门的悲愤。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这首脍炙人口的《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写下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6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又被启用,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反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

可惜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慨今,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文武双全,是一个铁骨铮铮、出战沙场、立志报国的热血男儿,因此才会有气势如虹、悲壮激越的豪放佳作!无愧于英雄词人的称号! 辛弃疾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他的作品中并不全是“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悲歌,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脍炙人口的婉约经典,辛弃疾将浅斟低唱、阴柔缠绵的宋词,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词人。

@天天故史汇

作者:历史文化小课堂(历史、军事、国际政治、文学爱好者!)

赞数:19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辛弃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