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真的是赵括的错吗?根本原因不在将领身上!_战国
2020-01-11 10:07:29 历史战争 朋戀驅 °c 繁体
A + A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失败的根本原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不见得是废物,而也不见得就是英雄,但长平之战,只能被吊打,而且肯定会被打得很惨。
秦国自变法之后,成为公认强国。此时之势,最大、最富、秦国最强。而能建统一之功的,要么楚、要么秦。除了秦楚,其他战国根本没有染指九鼎的机会。
最富的齐国也不行,原因就是金钱买不来实力。而战国实力,一个是战士,一个是粮食,这才是绝对的硬通货。
但是,在秦楚之间,还有一个变量。就是赵国:
一个原因是赵国真得很能打,灵王之后的赵国是唯一能在军事实力上挑战秦楚的。
另一个原因是赵国很形胜,跨山西高地和河北平原,这是攻略天下的形势。但是,赵国的致命因素就是无法实现有效整合,有实力但打不出力量。
所以,在整体局势上,赵国干不过秦国。那么,聚焦在长平之战的关键局部,赵国有胜出的可能吗?
也没有,因为秦战国据关中而携巴蜀,关中形胜兼巴蜀富饶,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碾压赵国。
而在长平之战前,秦战国已经巩固了河东、河内两郡,而这两个郡就是支撑长平作战的重要筹码。所以,秦战国不仅本位关中,而且已经把手伸向了中原和山西。
所以,在长平之战这个关键局部,秦国不怕赵国,甚至可能占优。因为赵国根本没有能力整合自身资源,打不出有力量的重拳。
2.战斗意志,秦国发了疯而赵国还在犹豫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的上党郡。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之后,就把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彻底分开。所以,这个时候,秦国的目标很明确:折腾了这么多年、死了这么多人,终于能见到收成了,就是要从韩国身上切下上党郡这块肥肉。
因为上党十七城,是一块战略高地,位于山西东南部,号称天下之脊。这块地方可以成为秦国兵略天下、挞伐中原的前沿基地。东出,再占上党郡,那么秦战国就真得可以横行天下了。所以,在这个时候,秦国并没想跟赵国开战,但是,它却在为跟天下开战做准备。
然而,煮熟的鸭子飞了。上党太守携上党十七城与百姓,一起投降了赵国。秦国这就真得没法忍了,从来都是自己欺负别人,这次竟然被人玩了。
而赵国是什么反映呢?赵国很犹豫,而且一直犹豫,所以赵国在决策层面就没有决心。
先是,要不要接收上党郡。
一派认为有便宜不占、天理难容;一派认为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儿,即使掉也不见得掉到自己头上。但利益之心,占了上风。赵国接收上党郡,而且廉颇的大军也开了过来。
于是,秦赵之间立即开战,秦国当然要坚持自己一直欺负人的本性,因为咱家有实力,不欺负人才天理难容。
再是,到底该怎么打,是主动进攻还是持久防守。
廉颇根本也不是后世认为的那样:是什么守成持重的老将。他上来就主动进攻,连续干了三仗,但是都打败了。正是因为吃了败仗,所以廉颇才改攻为守。开始是主动进攻,后来是转攻为守,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大变化。而得出的结论就是赵国怂了:大不了不要上党郡了。
后是,赵国朝堂到底是想打还是想和,犹豫不决。
廉颇改成持久防守战后,赵国朝堂也向咸阳派去了议和使者。就是向秦国主动认怂,我不打了,大哥咱们谈判吧。
但是秦国呢:你赵国开什么玩笑,为了干你,我都已经举国总动员了,今天必须得干出个胜负来。
再后是,赵国朝堂再又改守为攻、弃和为战,赵国就一直就没想好。
于是,赵国立即临阵换将,把赵括换了上去。赵括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赵王就是死活看不上廉颇。原因就是赵国耗不起,他集中不了力量、打不了持久战。
赵国突然换将,立即触动了秦国的敏感神经。秦国接收到的信号是:赵国这是要干到底的节奏。所以,长平之战就不能再是局部战争了。于是,赶紧抽调关中精锐奔赴长平,同时还把战神给秘密派了过去。
所以,此时秦赵双方的战斗意志是完全不同的:赵国就是为了利益,也就是上党十七城,为了钱是不需要死太多人的;而秦国则是为了脸面和今后的大战略,这就得打大仗、死很多人了。双方的战斗意志,也就决定了结果。
3.其他战国的反映:看热闹的永远不嫌事大
战国是七雄,不能就秦赵两家折腾,还得考量天下大势,也就是考量其他诸侯要怎么看、怎么干?
,就是等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赵国只要被打趴下,我就去抢他的土地。
韩国,终于实现祸水北引了,秦国揍我的时候,你们看热闹,现在我终于可以看热闹了。
,跟韩国一个心理,因为同样一直被秦国欺负,而被欺负的时候,别人都在看笑话。
楚国,你们随便玩、你们随便打,最好全都打死打残,然后我再去收拾你们。
齐国,赵国你不是横吗?你不是要称霸关东、称霸中原吗?行,我看你怎么称霸。等你被打残了,我在考虑救不救你。
行了,外部局势可以不用考虑了,天下诸侯就是一帮作壁上观、看热闹的,而且看热闹不嫌事大。但是,秦赵之间真得搞出了大事,而且搞出的大事,胆寒了天下。
5.结果就是长平之战,赵国被彻底打残
既然赵国打不了持久战,那赵括为将,就不能再在持久战上做文章。
不管胜负,必须赶紧了结长平之战。主动出击,即便不能打胜,也要把秦国打疼,打疼了就好议和。
但是,秦国这面就完全不是赵括想得那么简单。
什么打胜、打败,那根本就是扯淡,我就是要打死。
为了干好这一仗,秦王都跑到了河内郡,诏令整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彻底动员起来,向前线输送物资。同时,白起,秘密出发,到了前线就制定了团灭计划,要打死就彻底打死。而在赵括临阵换将之后,关中精锐就已经开赴前线,成为长平之战的绝对主力。
赵国,为了利益向前冲,准备干一场局部大战争;秦国,为了天下总动员,准备干一场灭国大战争。
于是,长平之战,贸然出击的赵军,被彻底包围,困其四十六日后,白起将投降的赵国四十多万甲士全部活埋。
这就是长平之战的结果,也是秦赵之间搞出来的大事情。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基本就等于灭国了。
这个时候,天下诸侯全都害怕了。早知道秦国强、秦人彪悍,但怎么也没想到秦国这么强,事强国赵国竟被干死四十多万;更没想到秦人会这么彪悍,此战之后立即就是灭国。
胆寒了的天下诸侯谁也不敢上了,作壁上观但不再看热闹,而是胆战心惊。
后来的事情就都知道了:秦国将相不和,秦军没怂、秦王却怂了。然后,赵国有了喘息,而天下诸侯再害怕也不能允许秦国再彪悍下去,来了一次地五国攻秦。
4.赵国谁当统帅都没用,只能被吊打
秦国VS赵国,整体局势占优、关键局部占优。
战斗意志上,秦国就是要玩命,而赵国是为了利益。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谁当主帅,都不行。原因是:说了算的不是统兵主帅,而是赵王和赵国朝堂,这伙人根本就没想好怎么接收上党十七城,更没想好接收完了、怎么面对秦国。
而秦国呢?
开始就没想跟赵国打,然后被惹火了,再后就是把长平之战定义为生死之战,必须得打出大阵势。
所以,无论是廉颇还是赵括,都决定不了长平之战怎么打。而在这种形势下,任谁都会被吊打。
赵国能输得不这么惨吗?或许有可能。
但是,赵国一定会被打得很惨,因为靠赵国的实力不足以支撑持久作战,持久的结果就是自己越来越弱,然后被秦军痛。
既然自己实力不行,就得需要借力外援,而最强外援的齐国,只能等到赵国被打惨,才会出兵相助。
所以,各种因素考量的结果就是赵国任谁做统帅都没用,只能被打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