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厉害锦囊妙计,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有没有道理?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哪个更强,为何?
2020-05-28 11:14:40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三国是一个谋士人才层出不穷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锦囊妙计,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国最厉害锦囊妙计,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有没有道理? 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哪个更强,为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郭嘉,他号称三国第一鬼才谋士,在三国演义中出场不多,却拥有大量的粉丝。郭嘉原为部下,后转投曹操,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作为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可以说是当时的人物,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请诸葛亮出山,同年秋,曹操北征大胜而归,郭嘉病逝在途中。
史书上称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郭嘉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而十胜十败论是三国著名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型战役,它创造新的军事奇迹,此战为曹魏政权奠定雄厚的基础。这一仗给后人留下许多可以吸收的经验教训和警示:一,战争开始,对峙双方的内部是否团结可以很大程度影响胜败、二,战争双方统率的智慧、度量和指挥才能对最终胜负有着决定性作用、三,强大一方轻敌冒进,很容易被弱小的一方抓住机会反败为胜。
官渡之战爆发之前,袁绍已经消灭割据辽东的公孙瓒,占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精兵十万,精骑万匹,粮草充足到可以打十年仗不停。中原之地尽在袁绍一人之手,可谓兵强马壮、志得意满、不可一世,实至名归的汉末第一诸侯,人望更是刘邦曹操等人望尘莫及,袁氏嫡子的袁术都不能与之抗衡。称帝不称帝,在他一念之间,当时汉室衰微,天子仍在,贸然称帝容易引火上身,所以袁绍决定先消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把天子拿到自己手里,顺便将曹操给灭了,统一北方。
话说袁绍和曹操两人关系不浅,值此乱世才不得已想对方举起屠刀,非要拼个你死我活。因父辈同朝为官,两人幼年就玩耍在一起,青年时期一起闯荡江湖,干过不少“混账事”。人生三大铁,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 曹操和袁绍差不多都干过,两人在入仕任官时,又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同进何进幕府。之后因董卓乱政,同属关东军集团的袁绍与曹操再次走到一块,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武将军。一起长大又长期共事,曹操对袁绍的弱点还是了解的。
曹军前线兵甲不过万,曹营诸将纷纷认为袁绍军势不可挡,须退避,但曹操不愿,因此人心惶惶。
曹操为了稳定军心,给大家壮胆,曾说这样一番言论:“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说是曹操为了稳定军心,给大家壮胆,曾说这样一番言论:“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这样说,但实际敌我双方实力摆在那,不止武将心里没底,后方的一些文臣也没底,对曹操这番话不太相信。曹操本人虽然说出这番话,心里还是对袁绍地光兵强、粮草丰足有所顾虑,因此找到谋主郭嘉请教,看能不能舒缓自己内心的焦虑紧张之情。郭嘉不愧是鬼才,说出的话让曹操豁然开朗,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自己。
《十胜十败论》: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这番话说的妙啊,直击曹魏优势处和袁绍薄弱处,说到曹操心坎里去了。是的,袁军虽强,满身破绽,我军虽弱,鲜有缺陷,这仗我赢定了。
曹操不仅向郭嘉问策,还有贾诩、荀彧两位某国老成的大才,通过这三问,曹操清楚认识到该如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三人还提出别的看法,例如必须保证自己与袁绍决战途中没有第三方势力插手进来。曹操心里已经有数。于是派出钟繇安抚关西,南破张绣,东擒吕布定徐州。好了,周边环境稳定了,曹操这才进军官渡,与袁绍决一死战。
前面我们说到“十胜十败论”,里面郭嘉说到的问题,袁绍基本上都犯了。双方正面交锋之前,袁绍内部意见不统一,主公袁绍和谋士郭图、审配等急于消灭曹操,崔琰、 田丰、沮授等则希望能用稳妥的万全之策、徐徐图之,那么决定权在谁手上呢?袁绍那,袁绍坚持自己的意见,兵疲民困下大举进攻,还把沮授给免职关了起来。
然后曹操和袁绍双方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在下邳的刘备,该如何处置。曹营诸将纷纷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也和曹操一个想法:“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服,急击之,必败。”曹军打定战袁先灭刘。
见到曹刘大战,袁绍军中也有能人,田丰谏言“可公举兵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袁绍以小儿生疾而拒绝出战。虽然失了先机,袁绍一方的陈琳撰写檄文,散发至各州郡。曹操和其父祖的罪恶全部揭露,写的还很有文采,让当时犯了头痛症的曹操看到都不头痛了,觉着这写的太棒了,即使这是骂自己的。
陈琳《讨贼檄文》中的一段: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国。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袁绍从战争开始到战争接受,始终认为自己是强势一方,当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敌方,所以根本不按兵法谋略,肆意出兵,在前哨大战就损兵折将,颜良文丑就是死在这里的。
连续的惨败并没有让袁绍清醒过来,反而让他陷入癫狂,但就算是如此,曹操依旧难以战胜袁绍。袁绍军中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问起你方军粮多少?曹操再三欺瞒最终还是说出曹军军粮只够支撑一月。不出意外,袁军耗也能耗死曹军。不过许攸来,不就是帮曹操取得胜利的吗?许攸向曹操透露出一个信息:袁氏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许攸这个消息,抵得上千军万马,直接把袁绍十万大军的命门(粮草)告诉了曹操在哪。曹操大喜过望,立马率主力前往乌巢,留少数人马固守大营。曹军直奔乌巢,放火烧营,及至天明还未烧完(袁军抵抗和粮草太多了)。袁绍得知这一消息,并未派出主力部队救援,而是派主力部队直奔曹营,对乌巢屯粮营只是轻兵回援。高览、张郃等名将深知此举的危险性,便建议不可,却被袁绍、郭图等人排除。最终曹军殊死奋战大败袁军,其粮谷尽焚,袁军士卒杀的倒不是很多。但目的达到了,十万大军的粮草全没了,十万大军的人吃马嚼成了大问题,而袁绍内部再次内讧——张郃与高览忿惧投奔曹军。
袁绍与子袁谭率本部八百精骑渡河逃走,袁军大溃败,曹操接收了袁军所有的辎重、珍宝、金银、图书等物。此战袁军前后共被杀被俘七万余。其实此战之后袁绍一方还有一战之力,可惜袁绍本人不久就离世了,留下的袁谭、袁熙、袁尚三子再次内讧起来。北方注定成为曹操的天下,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的剧本中,即使袁绍已死。
郭奉孝的“十胜十败”论在没有深远目的的情况下,为何浪费这么多口水?
目的有三:
其一,鼓舞人心是一定的。况且郭奉孝先后进过袁本初、曹孟德的幕府。
无论“十败”还是“十胜”,他都是最好的见证者,曹营中不了解袁本初的那些人更得信他的话。
其二,话是说给曹孟德听的,一方面是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变相进谏。
为什么进谏的方法只能是批评人,不能夸人呢?
曹孟德的这“十胜”有是固然真有的,但他未必都是有意为之。
未必有全面认识,也未必能一以贯之,日后心思动摇一念之间变“胜”为“败”也不是不可能的。
郭奉孝难得找到一个好老板,自然不乐见他糊里糊涂地退化掉。
所以郭奉孝先发制人,把“十胜”提升到理论高度,提升为曹孟德的立命兴霸之本。
让曹孟德明白自己哪里做得好,才能做下去,并且做得更好。
其三,最重要的一点,为他真正要说的话做铺垫。
由于“十胜十败”本身太闪亮,我们往往漏了郭奉孝吧自己老板夸得不好意思之后,还有下文。
郭奉孝是将曹孟德之前对袁本初的“骄慢”一向是怎么处理的呢?
一个字:让。两个字:忍让。
《通鉴》明确把曹孟德谦让的动机记为“操惧”,虽然难听,也是事实。
忍无可忍?继续忍才是正道,窝囊总比失败要好。
可曹孟德想听的会是这个答案吗? 曹孟德会想在众人面前承认这一点吗?
不能打,又要面子,难矣哉!
就在这时,郭奉孝排众而出,淡定地笑笑:谁说主公打不过袁本初了?
绍有十败,公有十胜,怎么会打不过呢?
至此,一场尴尬的危机消弭于无形。
郭奉孝也顺势推行了自己真实的战略规划。
所以,如果我们把干货定义为有用的东西,郭奉孝一篇“十胜十败”
僵局解了,计策行了,战略成了,面子有了,人心得了,主公也心理平衡加倍图治了,顺便还流传百世了。
所以,再看所谓的十胜十败论,从头到尾就在说一件事:
老板你比袁本初高明啊,你比袁本初高明,你方方面面都比袁本初高明,所以你一定能KO掉袁本初。
是心灵鸡汤无疑,但也有点实际作用。
隆中对
隆中对主题:曹孟德不可与争锋。
孙权可用为援而不可图,这是大前提,所以要联吴扛曹。
“荆州四通八达,很适合您。
西川肥沃险塞,也适合您,刘璋和张鲁是可以搞定的。
将军您很牛叉,那么,跨有荆州益州,搞定边境部落,交好孙权,然后等天下有变,荆州益州两路出兵,搞定。”
孔明这里夸了刘玄德几句信义好,其他都是实操。
所以隆中对的问题,在于如何执行隆中对,以实现最终目标。
而必须要知道的是,当207年孔明策划隆中对,其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时,是刘玄德非常落魄的时候,才仅有1县之地。
但就在未来短短11年时间里,刘玄德从1县之地,到先后据、益州,与孙权结湘水之盟。
219年刘玄德、关羽开始2路反攻曹孟德,这一系列过程和成就,无疑是刘玄德按照隆中对,来一步步实践的。
诚然,计划赶不上变化,隆中对在实践过程中,出了不少偏差,甚至219年末关羽败亡,导致隆中对戛然而止。
但这也不能否定,刘玄德成就帝业,建立蜀汉,是构筑在隆中对之上的。
郭奉孝和孔明真要比较一下,就应该是这样:
郭奉孝“十胜十败论”:好听点鸡汤;一针见血的说法就是马屁文。
孔明“隆中对”:规划文。
性质不同,没得比。
郭奉孝:给曹孟德作了短期规划。(公元198年讨伐吕布)
孔明:给刘玄德作了长远规划。
从荆州到益州,让历史真如此发展,长到有点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