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刘基是怎么死的,和朱元璋有何关联?
2020-05-30 09:56:06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奇人,其中明朝的刘基就是这样一位人物,那么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正史上的刘基是怎么死的,和朱元璋有何关联?
刘基,字伯温,自幼熟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等知识,很快成长为忧国忧民、抱负远大的青年才俊。
但他从25岁到50岁的25年间,由于受到腐朽没落势力的排斥、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壮志难酬。1360年,也就是刘伯温50岁的时候,他投身于朱元璋的反元斗争,凭借政治谋略和杰出才干,很快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在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创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办了两件大事。
一是协助朱元璋,运筹帷幄,首战龙江,再战鄱阳,打垮了陈友谅,接着挥师东下,平定张士诚,由此东南安定,为大明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是协助朱元璋,亲力亲为,营建新都、制定律历、复兴科举、整肃纪纲,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及其巩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正是后人对刘伯温历史地位的形象概括。
刘伯温从23岁中进士,到遭受排挤迫害65岁在家乡忧郁去世,这40多年间,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和具有深邃内涵的政治、军事著作,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朱元璋在称帝后的第三年,封刘伯温为“诚意伯”。在刘伯温去世139年后,明正德皇帝封其为“太师”,谥号文成。
那么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小编认为是毒死的。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视,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刘基就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朱元璋为何会默许,这从他对刘基称帝前后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
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刘基才被蒙元授职江西高安县丞(秩正八品)。
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刘基任职蒙元江浙儒学副提举。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并被委任为谋臣。
刘基针对当时的形势,劝朱元璋不要再尊奉韩林儿,并为朱元璋筹划用兵次序,献计朱元璋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然后北定中原。
刘基所提出的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朱元璋采纳。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刘基除原职太史令(院使)、御史中丞外,又兼任太子赞善大夫。
关于刘基的概况,要说的,基本如上。
至于朱元璋的情况,大家都熟悉,此处不赘。
下面,接着说朱元璋对刘基的态度。
当年,朱元璋重用刘基的时候,对其非常尊重,每每称呼他时,都言必尊“老先生”。
那个时候,在朱元璋心中,他自比刘邦;在人前,他都把刘基比作自己的子房。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曾发论议云: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众所周知,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后又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被册封为留侯。
朱元璋把刘基比作是自己的张良,这是怎样的推崇和褒扬,可想而知。
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朱元璋下诏给刘基,其中有云:
“彭蠡之战中,炮声隆隆,就像天雷在头顶炸响。当时战况的惨烈,即便是鬼神临阵,也都会为之悲泣号哭。这样的状况,从早到晚,一天之中,发生了四次。我在舟中,你也在舟中。这是你我共同患难的经历。”
所谓彭蠡之战,即鄱阳湖之战,事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当时,朱元璋统兵二十万,向被陈友谅围困的洪都(今江西南昌)进发。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对朱元璋之侄朱文正和邓愈长达八十五天的包围,迎战朱元璋。于是,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决战。此次水站,从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持续进行了三十六天。其间,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友谅,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朱元璋在给刘基的诏书中还说:
“今年夏天,因夫人辞世,留下孩子年幼,所以让你暂时回家。可是你回去之后,久未还朝,我心中很是挂念。”
朱元璋又说:“现在天下一家,你应该疾速归来,也好你我君臣共结盟约,对你进行叙功封赐。你如果快马加鞭,马上还朝,我心中会非常欢悦。”
在这份诏书之中,朱元璋向刘基叙述他们当日在困难忧患、兵事战乱之中一起经历的艰苦,说及刘基不在身边时自己的忧戚。
就诏书的内容看,朱元璋和刘基之间,还真是亲如家人、情同父子。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刘基被授职为弘文馆学士。
本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被授职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诚意伯,享禄二百四十石。
这一次,朱元璋在晋封刘基诚意伯之制中,对刘基更是赞誉有加。
此制之中,朱元璋更把刘基比作是三国时期辅助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的诸葛亮、比作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协助前秦宣昭帝苻坚统一北方的王猛;还说是,只有刘基一人,才能当得起这样的比拟。
朱元璋对刘基的赞誉,至此,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刘基以弘文馆学士的身份告老还乡。
没过多久,刘基上请明廷,在本乡设立淡洋巡司。
此前,在朝时,刘基曾在朱元璋面前反对胡惟庸为相,胡惟庸怀恨在心。
于是,胡惟庸便借着刘基上请设立淡洋巡司一事,在朱元璋面前谮毁刘基,说刘基请设淡洋巡司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地方治安,而是为了给自己在淡洋建设墓园。
为了自证清白,刘基遂立即入京拜见朱元璋。
刘基对朱元璋的行事自然十分清楚。
随后,更为了避免嫌疑,刘基便长留在京师,不敢再回归故里。结果,他忧愤成疾。这也导致了后续的悲剧。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