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猛打魏国时,吴国在干什么?
2020-08-26 16:50:29 历史 历史 °c 繁体
A + A -诸葛亮北伐,从228年开始,那就一年一年盘点呗。以下内容均为史实,要聊演义的换贴,谢谢。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初期获得陇右三郡,很快,曹魏五子良将中仅剩下的唯一一个,左将军张合率领中央军预备队五万人驰援,在街亭几乎全灭马谡军两万五千人。蜀军损失惨重,加上云哥哥在箕谷的失利,估计损失了将近三万人,完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总兵力约为10万,损失将近三成。
东吴呢?一场大胜,陆逊在石亭之战大败曹休。石亭之战的意义倒不在于干掉多少魏军(当然曹休身为征东大将军,带的部队绝不会少于三万人),而在于曹休回去之后很快就气死了。魏文帝曹二接班之后,由于当储君时和兄弟关系不好,做皇帝后一改曹老板军权全部托付给自家人的风格,很不信任同辈的自家人,唯三信任的人,分别是:曹真,曹休,夏侯玄。很快,曹休死于石亭之战后,曹真被诸葛亮拖死,夏侯玄这个情种死于女人。于是,司马懿终于有了染指军队的机会,曹操生前“司马懿鹰视狼顾,绝不可付之兵权”的嘱托被扔到了九霄云外。
229年,诸葛亮攻克武都阴平,战果很大,尤其是阴平。和石亭之战一样,这次胜利的意义同样不在于砍了多少人头,而在于完善了蜀国的防御体系。丞相生前曾嘱咐“全蜀之防,当在平”,并且在阴平放下部队留守。可惜后人并没深刻理解啊
229年东吴没什么动静。
230年,这年动静很大。先看蜀国,魏延单独领军,大败雍州刺史郭淮和后将军费耀,战后被晋升为征西大将军。紧接着,曹魏大司马曹真伐蜀,被淋了一个月大雨,被迫退军。
东吴:孙权亲自领军,到了合肥城下退军。看到这儿真心感慨一句,孙十万北进的雄心壮志已经彻底破灭在公元215年,魏军只需要竖起一面军旗,上写“张辽”二字,十万先生就会屁滚尿流逃回徽京市,哎~
231年,曹真死了,司马懿终于可以染指西线魏军了,不过首秀得分为零。“宣王(司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此战的最大意义在于,司马懿先生从此改行为乌龟,对付诸葛亮的唯一办法就是拖,拖到蜀军粮尽退军完事。不服不行啊
东吴:“十月,吴主使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扬州刺史王凌,吴主伏兵于阜陵以俟之。 ”不过王凌并没上当。简单介绍一下王凌,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出身于太原王氏,叔爷爷是王允,凉州军血洗王允家族时爬墙头逃生,在街头瞎溜达时撞见曹操,于是开始飞黄腾达,在扬州镇守多年,面对东吴,最后领衔主演淮南一叛,身死族灭。
232年,蜀国没动静,东吴有。陆逊率军攻打庐江,被满宠击退。满宠是此时很少很少的曹老板时期留下的名将了,襄樊之战时曹仁弹尽粮绝想撤退,也就是他一番话坚定了曹仁坚守的决心。
233年,蜀国没动静,东吴继续,孙权想替陆逊找场子,结果继续被满宠击退。十万先生你就老老实实呆在徽京吧,别出去送人头了,行不?
234年,五丈原之战,但其实这年是吴蜀四路大军伐魏,东吴那边罗贯中一笔带过而已。这四路是:西边诸葛亮,东边孙权,陆逊,孙韶。西边司马懿继续当乌龟,东边则是魏明帝曹三亲征。记得三国演义五丈原这一段里面,借别人之口(好像是费祎)大致描述了一下东吴的战绩,败得挺惨,而且是陆逊那一路。懒得翻书了
我一直认为魏国是东攻西守,把精锐主力和一流名将都放在东线,演义中不出名的满宠,王凌,毌丘检,王昶,这都是双手沾满东吴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当然评论里面有人说是这些人都是十万先生这个经验宝宝成就,我确实表示无力反驳~不过一点可以肯定,由于吴强蜀弱,魏国的主要军力确实是用于对付东吴,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北伐,魏国中央军南北二军(魏承汉制,中央军分为南军和北军)明确记载的仅仅出动一次,第一次北伐。我这样长篇大论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东吴在丞相北伐时确实想干,也干了些儿啥的,至于说是光辉胜利还是经验宝宝,那就不好说了。
总结:由于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蜀国是主角,魏国是反派,东吴打酱油,所以东吴干了点儿啥很少有人知道。事实上由于地理环境和吴蜀国力的原因,魏国的战略一直是东攻西守,一流的名将永远放在面对东吴的战线上。曹家祖孙三代都亲征过东吴,而蜀国自从大耳先生死后,是很不受魏国重视的,除了第一次北伐时动用了中央军,其他也就是边境常备军防守一下而已。东吴就不一样了,战争级别是一次比一次大,淮南三叛时诸葛诞造反,东吴出兵接应,司马昭征发东西二京(洛阳长安)的中央军和扬州荆州部队,挟持高贵乡公曹五亲征(当然,实际上是晋文帝司马昭亲征,曹五当司机),总兵力高达二十六万人,是三国时代规模最大的战役。所以,东吴能在蜀国灭亡之后还存在了十八年,当然得呵呵一句,老罗对东吴真是不重视啊,十八年是个什么概念?是官渡之战后到汉中之战的时间段,同样的时间段,一个在演义里面半本书,另一个也就三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