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五十岁的吴佩孚如日中天,他所控制大半个中国

2020-12-21 10:36:44 历史 历史 °c 繁体
A +  A -

[盛名之下] 1924年可谓是吴佩孚年,五十岁的吴佩孚如日中天,他所控制的地区北至山海关,南到上海,左右大半个中国;对于国家事务也有直接的影响。

  开年的1月4日,英国驻华公使马克瑞专程到洛阳会晤吴佩孚,观看了吴佩孚专门为之举行的盛大阅兵礼。

在此前一年,也就是1923年,前美国驻中国公使、当时的中国政府顾问芮恩施,专程去洛阳跟吴佩孚密谈。

美国使馆秘书、武官以及美国驻华军队司令与亚洲舰队总司令等,也先后拜访过吴佩孚。

这样的举动,表明英美看好吴佩孚。

在对列强的选择上,吴佩孚明显倒向了英美,他的公署墙上悬挂着华盛顿像,吴佩孚时常对来访问的中外宾客表明,很想跟华盛顿联合十三州一样,促成中国的统一。

就在这一年的9月8日,吴佩孚破天荒地成为《时代》的封面人物,更是向人们传达了西方尤其是英美对于吴佩孚的看好。

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时代》的封面,照片下面有两行说明:“GENERALWU ”(吴将军)“Biggest man in China ”(中国最强者)。

照片拍得很艺术,光头吴佩孚身着戎装,脸微微朝左,两眼炯炯凝望前方,他的脸部显示出喜争好斗的表情,看上去踌躇满志、坚定不移。

吴佩孚的长相不同于一般华北人氏,他有一嘴短短的红胡子,长脸高额,鼻子挺直。

实际上在此之前的好几年,西方各国对于中国的关注,目光就集中在吴佩孚身上。

1921年8月11日《京津泰晤士报》社论说,要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只有以吴佩孚这位“受到全国信任的领袖”为中心,而且必须排除孙中山,只因为“孙中山在国内其他地方已经完全失掉了信任,倘若他继续保持着僭称总统的职位,那么,重新统一就没有希望”。

《密勒氏评论报》在一则社论中说,在中国,吴佩孚、冯玉祥和陈炯明“似乎是更为爱国和富于公益心的”军人。

他们“显然是中国的希望”。

《京津泰晤士报》还认为“陈将军和吴将军一样,是在中外人士中享有盛誉的人,假如他们之间能为准备重新统一国家和恢复立宪政府的问题达成协议,那么,北京和广州两位不合法当选的总统(指孙中山与徐世昌)间之争执就将成为次要问题了”。

同一时期的外国在华媒体《字林西报》、《远东时报》等也持这一观点。

这些,都传达了西方对于吴佩孚的看好。

即便远在美国,《时代》也很清楚吴佩孚作为直系军队统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分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握有重兵、左右政局的举足轻重的强者。

在美国人看来,这个儒雅而有魄力的中国军人,虽然没有西方教育的背景,他凭着他的自信和谦逊,他将是自袁世凯之后的一个乱世维治的人物,也是最有可能实现西方政治理念的中国人。

吴佩孚就这样成了《时代》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

对第一次出现的中国封面人物,《时代》没有太多介绍,不过寥寥几笔,足以概括出吴佩孚的特点:他是中国最能干的军事家,统治着除满洲之外的整个中国北方和中原

他任直鲁豫巡阅使,北京属于他的管辖省份。

尽管他赞成民主制,但其目的是用武力统一中国。

这一政策,使他与满洲的督军,以及南方的孙逸仙发生了矛盾。

他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天才,还精通文化、科学和文学。

他学习很刻苦,近来开始学习英语,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

他只给教师一个小时的授课时间:早上四点半到五点半。

他还以“说话柔和、手段强硬”著称。

以这种方式介绍一位中国的军阀,显然很符合美国读者的口味。

其实吴佩孚可以算是一个相当传统的人,始终是明确的儒家制度和社会准则的倡导者,也是某种狭隘性质的民族主义者。

即使他所擅长的治军,也充斥着传统气息,纪律严明,基本上不用外国留学生,也不用学生兵。

练兵,他效仿的是岳飞、戚继光和曾国藩,带有浓郁的传统“搏命”色彩。

从吴佩孚一生所作所为来看,他持带有自大色彩的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主张西学中源,对于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有强烈排斥的嫌疑,也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仅靠“振臂一呼”为自己挣得很多印象分。

曾在上海主编英文刊物《密勒氏评论报》的美国人鲍威尔后来评价说:“从1922年到1928年蒋委员长建立南京政府之前,是中国的军阀混乱时期,在这一混乱的阶段,吴佩孚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在许多方面,他都是一个能干而有个性的人物。

”不幸的是,就这么一个人人看好的大人物,在他登上《时代》不到一个月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的反戈一击,自此从巅峰坠落。

历史随心看,分享好看历史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吴佩孚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