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等到乾隆一死就赐死和珅,实在是因为恨疯了老父亲
2021-10-15 18:04:02 历史 火焰山发发 °c 繁体
A + A -嘉庆皇帝对自己亲生父亲——太上皇乾隆的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压抑、积累着,后期渐渐到了忍无可忍、恨之入骨的地步。只是他尚未掌权,敢怒不敢言,硬生生忍到乾隆驾崩后,才敢表现出来。
表面上,嘉庆对老爹乾隆恭恭敬敬,从不敢说半个“不”字,但乾隆葬礼期间,他却突然雷霆手腕,将乾隆生前最宠信的和珅抄家赐死,足以表明他心中的积怨已久。
嘉庆对乾隆的不满情绪,其实从他继位第一天就开始酝酿了。
虽说是继位,但实际上,大事仍旧由乾隆说了算,毕竟对于极度迷恋权力的乾隆来讲,退位已经是他能做的极限了,怎么会舍得再将权力下放?
因此,在乾隆退位直至驾崩的近四年里,嘉庆的日子相当不好过,除了时常要保持毕恭毕敬之外,还要拿捏好他与父亲甚至与父亲爱臣之间相处的尺度。
平心而论,从来没有一个帝王愿意这样胆小谨慎地过日子,因此,嘉庆内心对乾隆相当抵触。
这种抵触,不仅来源于乾隆虽说退位但却不放权,还源自于在乾隆退位后干的一些事,这些事几乎每一件,都能让嘉庆原地爆炸。
先说说乾隆是为何愿意主动退位的。其实是因为早年他自己打错了如意算盘。
1765年,乾隆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和皇后那拉氏发生了激烈的口角争执,最后皇后崩溃失措,冲动地剪了自己的长发。在满清的风俗中,这一举动有“咒皇帝命不长久”的说法。乾隆大怒,直接将那拉氏废黜并打入冷宫,皇长子也因此失宠。
之后持续近十年,清朝既无皇后亦无嫡皇子,而乾隆帝年事渐高,朝野上下不免人心浮动,立后立储的呼声前赴后继,乾隆一概压制。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对皇位传承问题。综合比较之下,乾隆皇帝将各方面还算说得过去的皇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秘密立为皇储。
然而乾隆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活的时间也太长了。到了乾隆四十三年,这个已经68岁高龄的老人依然稳居皇位,统领大清王朝。
这年乾隆帝去清朝龙兴之地盛京祭祖时,秀才金从善冒死上书请立皇后和太子,被乾隆怒斩,一时朝野沸腾。
骄傲的“十全老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年近七十,杀一秀才易,而稳天下人心难。
当时距离秘密立储已经整整五年,乾隆皇帝不得不颁布了一份谕旨,部分内容如下:
“不知朕践作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乾隆帝在这份心不甘情不愿的诏书里,用他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为理由,说自己绝不敢超越祖父,再过十七年,乾隆六十年时一定退位,传位储君。
按乾隆帝的如意算盘,康熙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也不过到是自己现在这个年岁就死了。真的还能活个十七年,自己可就是85岁高龄了,够本了,让位就让位吧。
可他没有想到,85岁了,他竟然没有在意料之中老死,还大有“真的好想再活500年”的跃跃欲试。始料未及的乾隆,不得不再次盘算起来。
这时如果让位放权,万一皇子不孝,太上皇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这种事情前朝之鉴枚不胜举。但赖着不走,毕竟金口玉言,说了不做到不就自己打脸吗?
于是,就想了一出“内禅”,让位不放权,得名又得利,“十全老人”的算盘打得溜溜溜溜。
但乾隆所做的这一切,却苦了刚登上皇位的嘉庆帝了。
为了抓牢权力,也为了让自己“退休”之后过得舒服一点,乾隆帝早在禅让之前,就做了不少准备,目的就一个,大清朝还是他说了算。
首先,他明确规定,在他退位之后,凡军国大事以及用人行政等,他仍“躬亲指教”,为此,他还美名其曰为”嗣皇帝(指嘉庆)知所遵循,不至错误“。
并且,他对这个举措,还坦然称之为“天下之福哉”!
除此之外,乾隆还要求他仍自称为“朕”,他的旨意称之为“敕旨”,更夸张的是,文武大臣等高级官员进京后,第一个必须先去请示他的恩训。
类似于这样的规定、要求等不胜枚举,而这背后,无一不在昭示着一件事,那就是乾隆既要禅让之名,又要权力之实。
但这一切,就让血气方刚的嘉庆帝十分难受了。
他虽是大清朝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但他此时的角色定位,却不允许他行使君王的权力,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十分奇特的景象。
每天早晨,嘉庆帝会很早就起来,先到父亲乾隆那里请安,之后回到乾清宫,勤勤恳恳地阅读所有奏折,并把需要乾隆定夺的事情统一整理,交由身旁的太监送到养心殿。
也就是说,他在刚登基的三年里,虽然该出席的活动他都会按时参加,但他从来不做任何一个决定,也不会下任何一道命令,更不会判断任何一件事的对错。
所有的事情,他都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听父皇处分”。
除此之外,嘉庆也十分得体地扮演了一个合格的贴身秘书形象,根据朝鲜使臣的回忆录记载,当时的嘉庆,在陪同乾隆出席的活动中,总会坐在乾隆身旁,并且,目光从始至终,都不会离开乾隆,乾隆高兴了他就跟着高兴,乾隆笑了,他就也会跟着露出笑容。
夹在这对父子之间的和珅,又该何去何从?
《清史稿》对和珅的才能概括大致有“政务娴熟,博学多知,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记忆力出众,通晓汉、满、蒙、藏多门语言”等等,放眼朝堂,必须承认他是第一流人才。
也正因如此,和珅成为了乾隆皇帝在“内禅”退位为太上皇后,用来把持朝政、钳制新君嘉庆帝的主要工具,乾隆通过和珅这个最信任的宠臣操控朝政,让嘉庆皇帝真正做到了形同傀儡。
嘉庆三年,镇压白莲教起义有功的和珅被晋封一等公爵,权势达到顶点。他同时还身兼三部(吏部、户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书,另外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篆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兼管太医院、御药房、镶黄旗满洲都统等数十个要职。
可以说整个大清帝国的官僚体系,都在他一个人的意志下运转,如果不是精力过人、才能卓著,很能做到的。
嘉庆元年,已经86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已经进入垂暮之年,说话口齿不清。嘉庆和大臣们经常看到他喃喃自语,却什么也听不清。但和珅每次却对乾隆的意图了如指掌,一方面是他陪伴乾隆多年,两人已有默契,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和珅的机敏与老道。
乾隆上朝时和珅必须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在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当时的朝臣甚至外国使者都称呼和珅为“二皇帝”。
在已经昏聩的乾隆太上皇的支持下,和珅对朝臣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就连嘉庆皇帝在他面前也要谨慎小心,甚至恩赐其除公共场合外,不必再行三拜九叩大礼的恩典。
所以乾隆“意料之外”的高寿,让储君嘉庆活成了最痛苦的人。对着贪恋皇位的父亲低声下气,还得对权臣和珅言听计从。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
这样的日子竟然持续了近四年,也让嘉庆对和珅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嘉庆皇帝对和珅的极力忍耐,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父亲乾隆的隐忍。
而在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嘉庆帝的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了,乾隆帝在这一天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驾崩于养心殿。
89岁的乾隆顶着“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和“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两大殊荣,才刚刚心满意足死去,嘉庆就迫不及待,对正在葬礼上忙前忙后的和珅痛下杀手,将和珅抄家赐死。
为了发泄心头之恨,嘉庆帝当众宣布了和珅二十条大罪,不为别的,就为了发泄这三年多里,自己像三孙子一样,遭受的所有不满。
2月22日,和珅静悄悄地被赐死在狱中,没有审理清查,没有任何株连。次日,皇帝宣布和珅一案了结。
从“二皇帝”到阶下囚,从位极人臣到获罪身死,不过短短五天。可以说,和珅这个传说中所谓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巨贪",一大半是被乾隆沽名钓誉的“内禅”之举给坑死的。
嘉庆为了保住皇位隐忍多年,甘当傀儡,终于在出头之日将自己的恨意一股脑发泄在了和坤身上,“伴君如伴虎”从来不是玩笑话,更何况是一己之身伴两位君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