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苏轼儿子愚且鲁

2023-05-31 15:02:27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自孩子呱呱坠地那天开始,父母就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孩子谋划长远的未来。有的为孩子“计”平安幸福,有的为孩子“计”前途出路,有的为孩子“计”财产地位……

从古至今,世间父母皆是如此。诸葛亮一封诫子书流芳百世,字字珠玑,饱含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苏轼临终前也为儿子写下一首劝诫诗,短短28字,道尽人生3重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观潮

苏轼 〔宋代〕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尾两句内容完全相同,可其中的涵义却截然不同。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值得人们前去观赏,无缘一饱眼福就只能遗憾终生。直到亲眼看到了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却发现也不过如此。烟雨终究只是烟雨,潮汐也只是潮汐。

写下这首诗时,年过六旬的苏轼终于结束了几十年的流放生活。人生三起三落,他也早就从那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慢慢变成一个头发斑白,一心参悟禅道的风烛老人了。繁华落尽一场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生死早已看淡,心中难起波澜。

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儿子道出了自己用尽一生才参透的人生大智慧。

回望当年,他也曾意气风发,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文坛泰斗欧阳修的大力称赞,一时名震京城。

年少的他斗志昂扬,曾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他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漫长,此时的进士只是人生起点罢了,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

等父母的守孝期结束,再次返回朝廷时,他发现朝廷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改变。他极力想发挥自己的余热,却因反对王安石而被排挤。虽是自请出京,心中还是无奈多一点的。后来的“乌台诗案”,让他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后来的他一路被贬一路歌,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他也曾昙花一现,被重新任用过,甚至官至三品,但也只是短暂的辉煌罢了。

自己也曾汲汲于功名,但最后才发现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罢了。但苏轼不提自己的为官经历,而是以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水为比喻,极具禅意之美。

是庐山的烟雨不够美吗?是钱塘江的潮汐不够震撼吗?不是,一切源于自己的执念太深了。

曾经的我们懵懂无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因人们告诉你,风吹雨打、岿然不动的叫做“山”,朝夕不停,变化无常的叫做“水”。这是人生第一层境界。

后来的我们,历经世事,遇到无数挫折,我们发现这世界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你看那山也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此时若是关闭六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会封闭自我,脱离社会。若是向另一极端走,处处打抱不平,时时争强好胜,那人生也只会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中,无法自拔。这是人生第二层境界。

历经人生百态,我们终于走到了人生最后一层境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红尘世俗本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人生乐与悲全在自己的一颗心,不因外物而困扰,不因流言蜚语而心忧。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大智若愚,一笑置之。曾经自以为的坚持,只是在惩罚自己,浪费光阴罢了。

苏轼也曾愤愤不平,写诗道“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那时的他刚刚被贬黄州,初尝人生百味。他痛恨朝廷,痛恨政敌,只愿自己的儿子不要像自己一样“满肚子不合时宜”,安安分分做个小官就好。

如今的他早已放下执着,他告诉儿子,人生不能没有追求,但切忌执念太深,否则就像这庐山烟雨浙江潮一样,到头来只感到一片虚无。

短短28字,却是苏轼用尽一生总结出来的至理箴言。这是一名父亲对儿子最深切的关怀与教诲,读来让人深思。

何为执念?求之不得而又念念不忘。

若执于一念,就会受困于一念,只觉人生艰难。只有放下执念,不再纠缠,才能体味人生百般自在。

人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放下执念,不必固守一个死角,封闭自己。让光照进来,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澄明和通透。

人生如逆旅,你我都是行人。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在短暂的旅途中,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苏轼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