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苏轼人生经历简介

2023-05-31 15:03:03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苏轼的人生经历,在宋代乃至古代文人中,当属最为坎坷不平、多灾多难者之一。这种坎坷灾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不是短暂的,而是贯穿其一生的。第一,十年三丧的亲情伤痛:苏轼从出生至考中进士期间,还是很幸福的。他的父亲苏洵是知识渊博而又性格通达的古文家,母亲程氏颇有文化修养,曾亲自教授苏轼兄弟读书。良好的家教再加上自己聪慧刻苦,使他得以在二十一岁时高中进士,并且赢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名震京师。

就在他与弟弟苏辙刚刚通过进士考试之时(1057年,三月殿试),母亲于四月八日病死于故乡,五月间兄弟二人返乡奔丧、守制三年。苏轼在“金榜题名”的“春风得意”之时痛遭母丧,对他心理情感冲击是很大的。

仁宗嘉祐二年(1060)制满,他携妻子入京,第二年任凤翔府签判。英宗治平二年(1065)正月,返京在史馆任职,到了五月二十八日,爱妻王弗病死,年仅二十七岁。王弗是一位贤惠温柔、聪明睿智而又颇有识见的女子,她全方位地关心着丈夫,对其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位才貌双全、亦妻亦友贤内助的英年早逝,对苏轼打击之大不言而喻。他长久地思念着王弗,以至在十年之后,还特意作了那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抒发真挚的怀念之情。王弗死后不到一年(1066年四月二十五日),父亲苏洵又死于京城,随即他与弟弟一起护送父亲、妻子的灵柩返回四川

就这样,在短短的十年之内,他经历了三次与自己至亲之人的永诀,这在其内心打下了深深的印记。苏轼后来的笃于手足亲情,多发感慨人生之思,不能不说与他连遭亲丧的经历有关。

第二,两党夹击下的备受熬煎:这里的“两党”,是指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变法派。当王安石在神宗熙宁初年全面推行变法时,苏轼刚刚为父守制期满,返回京城任职于史馆。由于王安石“骤变”的方式与自己“渐变”的思路差距过大,苏轼只能选择离京外任。在外期间,他一方面尽心于吏事、努力改善民生;另一方面继续察验新法之弊,且以诗文表达了不满情绪。元丰二年(1079)当权者制造的“乌台诗案”,使苏轼在狱中饱受折磨、几近于死。

因不满新法而招致的这一大祸,对苏轼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神宗去世之后,主政的高太后任命司马光为相,开始对新法进行全面清理与废止。苏轼被司马光视为同道,在数月之间由登州知州擢升至知制诰。此间,因反对“尽废新法”而与“反变法派”不合,使他再次选择了自请外任。绍圣元年(1094),亲政后的哲宗起用新党执政,苏轼又被视为司马光的“旧党”人物,受到惩治,连续贬至岭南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哲宗去世、徽宗即位,他得因大赦内迁,但第二年(1101)夏天便病卒于常州。苏轼自正式入仕为官之后,数十年间煎熬于恶斗的官场,受到新、旧两党的共同迫害,遭遇比之他人,更加严酷凄惨。苏轼一生的经历,是十分坎坷不平的,身与心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当然,正是这种多舛人生经历的磨炼,使他变得更加世事洞明,也更加从容不迫、笑对人生。

多种思想观念的支撑

苏轼能够做到“旷达处世”,与其思想构成有密切关系。他“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辨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51]。但苏轼对各家思想学说,并不是生吞活剥地全面接受,而是做到了取其所长、为己所用、融汇贯通、兼收并蓄。

儒家“兼济天下”、仁政爱民思想使他积极入世,关心时局,关心人民,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时弊的主张;而儒家的“中庸”思想又使他行事慎重平稳,以至产生某种保守的倾向。孔子、孟子大力提倡的礼乐仁义,苏轼是十分赞赏的;对荀子则提出了批评,说他“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喜为异说而不逊,敢为高论而不顾”、“李斯之徒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最终儒家的这种异端一直发展到“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的地步[52]。

苏轼从小就喜欢老、庄,特别是对庄子思想和文辞的喜爱,可谓生性使然。庄子潇洒的人生态度,亲和自然的思想,尤其是汪洋纵肆、美妙奇丽的文辞,使苏轼一接触便产生了契合于心的知音之感。但他主要是吸取老、庄的任其自然,而不赞成其玄虚。在身处逆境时,他常以庄子思想自我解脱,但只取其旷达而不取其颓放。他晚年又好佛,但他好其身心皆空、与世无争,而不取其懒散和无所事事。他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他对佛书,只是“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53],并不沉溺于玄奥的佛学教义。

佛、道思想与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是矛盾的,但在苏轼身上,它们互相矛盾、又互相制约。佛、道思想的影响,使其具有超然、洒脱、豁达的襟怀,能够随缘自适、荣辱不惊;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现实(务实)的人生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道家的放逸有所警惕、扼制,儒、释、道三者达到了矛盾统一。此外他对法家的商鞅、李斯多有赞扬,主张厉法禁、明赏刑;而墨家的“兼爱”,也对其思想产生着影响。如此多样思想观念的互相作用,使他锐进而不过执、通达而不狂放,既有进取的动力,又有退避的所在。因而虽屡次遭贬,而政治热情不衰、创作精力不减。坚持政治“渐变”理念、“旷达处世”的人生选择,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总的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文学和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苏轼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