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为写景而写景”?读了余秋雨写的景,我明白了_余秋雨
2020-05-13 12:56:26 历史故事 采尺书庐 °c 繁体
A + A -原标题:为什么说“为写景而写景”?读了余秋雨写的景,我明白了
我一直不清楚自己会不会写景。
从前,景就是:“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天是蓝的……”后来,才知道同一处景可以随人的心情而或好或坏,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后来,忽然觉得,真正的景就是那红花、绿草、蓝天……
读过《都江堰》,我被这种单纯的写景而打动。有人会说其中也有情,我不否认,但我认为,他为景所抒的情是为了更好地写景。他的目的,不在于“游记”类的创作,而是对在历史沉淀中留存文化的敬仰。
我在《文化苦旅》中看到了语文书中没有节选上的第四部分。这一部分关乎哲学,关乎水的“道”。
他说:“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自然的规律无法改变,是什么的样就是什么样。愚味的人类想要征服白然,殊不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有效方式是顺应立有的规律。这便是初中接融到的“敬思自然”。
所有对事物本质怀有敬畏精神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所敬佩的。还记得当时语文课上对《史记》及司马迁的评价,与之相比我其实班固,他是个会写真实“故事”的人,没有压曲,没有偏见,历史只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
同样的,在余秋雨这里,写景便只是写景,虽然难免会有个人观点混在其中,可他却能把那种朴实的震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不由得想到杜甫用的一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我们很容易会想到“丞相祠堂”的萧条,可在这里,“自”和“它”表达了景物独有的个性,无论你心情如何,它都不会改变。
有时候我们可以没有那么多的“情”,只是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尊重事物的本来面貌,哪怕它的确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但也不要舍本逐末,忘记它原本的样子。
同时,面对抽象的事物,我们也喜欢去看每一件事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就像为了娶个姑娘而奋发学习的书生,进了城却又看上了富人家的小姐。这个世界中的诱惑太多,想要不走歪路,就要让自己的头脑时刻保持清醒。
回到“景”上来,在无人的荒岛上、在幽静的山林中,便能看到一种美好,那是这世间难觅的朴实。这种朴实,我认为不属于人类,而是属于自然。如果人类愿意承认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才能说:眼中所见皆为“景”。
现在人们经常提到“初心”,那“初心”又是什么呢?大概是一种近送归真的情怀,是一种最贴近自然的呼吸。
也许,桃花源之所以无处可寻,正是因为少了这种“初心”吧?否则便是“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了。
我们是否也可以因为坚守着什么而朴实,或者因朴实而坚守着什么?
文字来源:艫韽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责编:马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