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为道家,梁实秋独推崇《庄子》而非《老子》?_梁实秋
2020-05-13 13:07:43 历史故事 采尺书庐 °c 繁体
A + A -原标题:为何同为道家,梁实秋独推崇《庄子》而非《老子》?
本来还在想:到底是写梁实秋还是写庄子?偶然读到梁实秋《读书与做人》中开篇所写:“古今来的好书,假若让我挑选,我举不出十部。”而其中有《柏拉图对法话录》、《论语》、《史记》、《世说新语》、《水浒传》、《庄子》、《韩非子》,如此而已。
我不禁有些疑问:为何同为道家,梁实秋独推崇《庄子》而非《老子》?为何四大名著中他独爱《水浒传》?从这几本书里是否藏着他的性格特点?不过,别的还可以放一放,先来研究一下梁实秋的思想是否有着庄子的哲学。
我们都知道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一种不能以世俗眼光论有无的境界。相对于老子的以“无为”而达到“有为”之目的,庄子的“无为”显得更纯粹些。他的思想不同于“天人合一”之说,而认为天和人是相对立的两个相概念,“天”为自然,而“人”则指“人为”的一切,实为“伪”。
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也就是其所提倡的“德”。可毕竟我们这些“世内”之人无法达到庄子的境界,他的哲学相比其他学派更适于“养生”。
《庄子·养生主》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不希望有对比,既然有些东西注定得不到,又何必苛求呢?他顺应自然规律,以自然为处事法则,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精神、享尽天伦。其淡泊名利,不应楚王之聘,故正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再来看梁实秋,其文风高雅脱俗,总是给人一种不一样的心情。他在“雅舍”内写了不少东西,从字面上就已有“养生”之味了。初读《雅舍谈吃》,翻开目录以为是平常俗套的菜谱式“吃后感”本无心读正文。
而快速一翻之后大量的书名号吸引了我,梁实秋把菜与诗文联系在一起,朴实而清新,使我觉得那不是一道道用来饱腹的吃食,而是一件件艺术品。
在《豆腐》中,我又看到了庄子,其在介绍香椿时,则曰那是庄子所说的“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椿。而后,他又提到臭椿,还捎带上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足见其对生活的热发与细心。
可梁实秋也不是因养生而希望“无为”的,他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可却报效无门,心头通起杜甫:“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的诗句,体现即使遭遇苦境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
到重庆后,生活困顿,他仍然拒绝接受薪俸,坦言道:“人笑我迂,我行我素。”这是以自由的精神与强大的心灵所支撑起来的。于丹说过“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了解整个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但是最难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心。”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思考如何“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我们不可能抛下一切去隐居避世,但仍可试着“大隐隐于市”。看淡一些功名利禄,看轻一些经纶世务,只要静下心来守好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该有的便是有了,没有的也不必强求,自然而舒心。
思想战争的最好结局不是哪一方的胜利与哪一方的消亡,其最完美的境界而在于融合。“虎溪三笑”虽不辨真假,但我想这也是这几派学者所共同希望的吧。
梁实秋被称为“最具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其所受中目传统文化的影响大于其所受的西式教育。庄子的道家理念明显到起了很大作用,再与儒、佛等有机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很有亲切感的作家,这无疑是个美好的融合。
只希望,更多的人,能在自己心累了的时候,听听灵魂的声音,看看世间的自然。
文字来源:艫韽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责编:马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