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曹操最器重的谋士,能力不输程昱郭嘉,“汉臣”荀彧为何不得善终_郭嘉

2020-07-10 21:20:27 历史故事 汽车来聊巴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曹操最器重的谋士,能力不输程昱郭嘉,“汉臣”荀彧为何不得善终

“世食汉禄,终无汉禄可食!”

荀彧,字文若,出身于颍川荀氏,为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更是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彧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辅佐曹操统一了北方,为曹魏势力占据东汉半壁江山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其在曹操帐下任尚书令长达十数年,又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彧年少成名,早年间就有“王佐之才”的称号。他在战略、战术和政治上都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先是制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蓝图,之后面对吕布、张邈的叛乱临危不惧,帮曹操保住了兖州根据地,还为其举荐了郭嘉、戏志才、钟繇等大量人才,可谓是在各个方面都有建树,因此他也被曹操亲切地称呼为:“吾之子房也”!“

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曹操成就了荀彧,也是荀彧成就了曹操。但就是这样一位被曹操视若珍宝的人,最后却还是没能善终,这究竟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仔细回顾荀彧的一生,其实不难发现,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复兴汉室而努力。荀彧刚开始的时候在京中担任守宫令一职,但后来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还“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但无奈自己人微言轻,只好毅然辞官,回到了颍川。

其实从荀彧毅然辞官的做法中,我们已经能对其敏锐的政治头脑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了,因为在陈寿《三国志》的记载中,当时跟董卓一起留在京城的官员下场都十分凄惨:“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而荀彧虽然回到了家乡,但却依然对天下大势十分关心。他认为颍川是“四战之地”,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但又是交通要冲,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必然会遭到战火的洗劫。所以便号召乡人早点逃离,但乡人多怀念故土,大都舍不得离开,荀彧苦劝无果,只好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没过多久,董卓就派李傕等人出关东,掳掠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而迁往冀州之后的荀彧也顺势投靠了袁绍。荀彧本以为顶着“四世三公”名号的袁绍是兴复汉室最佳的人选,但是不久之后,他就发现袁绍此人言过其实。虽然坐拥天下四大州郡,但格局太小,难成大事,况且他的心思根本不在汉室,因此便产生了离去之心。

正在这时,初露锋芒的曹操出现在了荀彧的眼前。其实荀彧与曹操很早之前就相识了,当时的曹操虽因为刺杀董卓而名扬天下,但却只有名气,没有实力。而此时的曹操虽然实力仍然不如袁绍等人强大,但他此时高举兴汉义旗,收拢兵马的所作所为,在荀彧看来无疑是一众诸侯中最为发光的点。就这样,荀彧和曹操走到了一起。

起初,二人之间的合作还是相当融洽的,但随着曹操权势的不断提高,他的野心自然也会不断膨胀,逐渐背离了兴复汉室的宗旨、而此时的荀彧也已经发现了曹操的异样,但他只是暗自下定决心,无论曹操做出什么举动,自己都要坚定不移地为了汉室天下而据理力争!

但是,荀彧“奉天子”的策略和曹操“挟天子”的举动这二者之间发生冲突也只是时间问题,到了建安十七年,二者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当时曹操手下的董昭等人提议,应该探究古代的制度建置分封五等爵位,希望汉献帝能够封曹操为魏公(王),加九锡之礼。群臣对于这个提议都十分支持,只有一个人在知道这件事后反对不已,他就是荀彧。

“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之所以跟随曹操,是因为他一直以“大汉贤相”自居,虽然被人称为“乱世之奸雄”,但荀彧清楚,曹操的心里还是忠于汉室的,因为他在内忧外患之时听从了自己的建议,迎回了汉献帝,并坚定执行着荀彧所谓“奉天子”的政策,尊奉皇帝。但是此时以“忠义”自居的曹操却萌生了“魏公”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因此上书死谏,最终惹怒了曹操。从此以后,荀彧便淡出了曹操的权力中心,最后郁郁而终。

当然了,关于荀彧的死,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另一个版本,也是我在本篇开头提到的那句话:“世食汉禄,终无汉禄可食!”曹操送给荀彧的那个空食盒正是指代着气数已尽的东汉王朝,其中的“食”,便意味着东汉朝廷所给的“俸禄”。但是,荀彧的一生早已决定奉献给了大汉王朝,无论此时的汉室衰弱到了什么程度,他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支持,去修复。既然曹操给不了自己兴复汉室的承诺,那就唯有殉道一条路了。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曹操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