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被发配北境抵抗匈奴,是否意味着他的政治生涯已经终结?_始皇帝
2020-07-12 22:44:08 历史故事 司马又夏 °c 繁体
A + A -原标题:公子扶苏被发配北境抵抗匈奴,是否意味着他的政治生涯已经终结?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建立标志着华夏文明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幕,彻底从半奴隶半封建社会的过渡期进入了封建社会,因此这一成就堪称前无古人。
千古一帝
可惜的是,这个伟大的王朝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仅仅过了十数载就被项羽领导的诸侯联军所消灭,令人扼腕叹息。不过事物的存在即合理,秦朝的灭亡确实有其必然性。
始皇帝去世后,少子胡亥继位,宦臣赵高趁机独揽大权、铲除异己、满足私欲,引发秦朝朝堂混乱,国内百姓民不聊生,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展开了反秦起义,接下来六国贵族云集响应,纷纷在故国旧土起兵,秦朝灭亡之势已经无法阻挡。
在这生死存亡时刻,许多人开始怀念起了始皇帝的长子公子扶苏,在他们看来,如果公子扶苏在世,必然能挽救祖国于危难之中。那么,身为嫡长子的扶苏,为何没有成为始皇帝的接班人呢?
公子扶苏随蒙恬北上抗击匈奴
秦始皇在位时妻妾众多,子嗣成群,其中公子扶苏不仅拥有嫡长子的身份,且能力出众、品行纯良、节操高尚,深得始皇帝喜爱。
公子扶苏
这点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诗经》,有香草佳木之意,多用在赞美之处。
《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有云: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不过公子扶苏却在焚书坑儒事件中得罪了始皇帝,由于扶苏仁爱世人,所以看不得儒生受难,前去劝谏始皇帝,不料却引得龙颜大怒,被派到北境,和蒙恬一起抵抗匈奴。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秦长城遗址
扶苏一直被称为公子扶苏,从来没有被明令立为太子,考虑到当时天下主流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他成为太子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此时始皇帝正值壮年,还未开始册立接班人,其中也有不想引起子嗣的混乱和矛盾的想法。
不过始皇帝对他也很重视,否则不会派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前去戍边,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是对未来接班人的锤炼和镀金。
蒙恬戍边雕像
首先,蒙恬算得上是当时的武将之首,不仅身为河东名族蒙氏的掌门人,在军中也有巨大的威信,尤其是当时秦国的三十万超级精锐部队全掌握在他的手中(秦朝几次大型战争中,赵佗攻百越的部队是临时拼凑的,章邯守咸阳的部队是赦免囚犯组成的),堪称是未来国君的军权保障。
其次,史料中明确记载了公子扶苏是去"监蒙恬军",这也注定了他要离开父亲,独自一个人去处理复杂的问题,不仅需要在军中独当一面,还可能涉及对政令的处理;军政工作一手抓,对久居咸阳的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锻炼机会。
扶苏不在身边伴驾,胡亥逐渐受宠
公子扶苏离开咸阳的日子里,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逐渐得到了父亲的宠爱。始皇帝崇尚法家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从他对韩非、李斯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对法家的偏爱。
胡亥从小随赵高学习法律,正好和始皇帝的喜好契合,因此受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始皇帝统一天下后,经常进行巡视工作,公元前211年,他又要向东方巡游,于是安排左丞相李斯跟随自己(赵高也在,只是宦官身份低贱,没有得到史料的记载),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
二世胡亥陵寝
巡游队伍出发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胡亥希望可以随始皇帝一同巡游。
"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很多人都认为天子地位崇高,权力巨大,掌握了全天下的资源,于是纷纷羡慕天子的生活,殊不知天子的生活也很辛苦,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一举一动都不能凭自己的意愿随意为之。
换句话说,天子的每个行动都会被放大并解读,稍有差池会引发朝堂上和民间巨大的不满情绪,继而引发国内的混乱。
比如始皇帝这次出巡,绝非是普通的一次游玩,在这趟行程中,他要到云梦地区,在九嶷山遥祭虞舜,以这种行动表达对上古贤君的尊重和继承,也表达秦朝政权来源于正统,希望得到天神的佑护。
除此之外,在出巡的过程中,他还可以考察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出现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以此来巩固秦朝的统治。
不难看出,始皇帝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其真实的,或者是人为臆想的政治目的藏在其中,因此胡亥随行这件事也让人们浮想联翩。
赵高影视形象
此时公子扶苏远在寒冷的北境抵抗匈奴、修建长城,可是始皇帝迟迟没有召回他的意思,已经让一些人的心里出现波动;眼下受宠的胡亥又伴随在始皇身边,接受着他的教导,甚至还伴驾出巡,这也许就说明始皇帝对子嗣的态度已经从重视扶苏转移到倾心胡亥。
虽然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当时的社会主流观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周朝将近八百年的存续时间里,废长立幼事件也偶有发生,每次都会引发朝堂势力的重大地震。
倘若始皇帝真的册立胡亥为太子,那么目前偏向公子扶苏的政治势力必然失势,于是很多人开始担心,不知道扶苏的未来会如何。
始皇巡游发现胡亥无能,立诏书传位扶苏
这次巡游的途中,发生了数件影响秦朝未来命运的大事,对未来的天下走势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件就是始皇帝看清了自己宠幸的胡亥不具备治理国家的综合能力,于是又想起了自己大力培养的扶苏;另一件就是始皇帝突然得了重病,即将不久于人世。
这两件事综合在一起,使得始皇帝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丞相李斯
可惜的是,在做出生命中最后一个决定后,始皇帝与世长辞,没有能等到再次和扶苏相见。
赵高趁机和李斯合谋伪造诏书,打算立胡亥为帝,并且想要消灭扶苏这个隐患。
始皇帝感染重病意外身死,不过这不代表他失去了理智,在有无数身后事要处理的局面下,他优先选择了召回公子扶苏,赵高、李斯这些在政坛经营良久的权臣,立刻就明白了始皇帝的用意。
只要扶苏顺利返回咸阳,在始皇帝没有明确册立接班人的前提下,他必然凭借嫡长子继承制度成为新的国君,无论是满朝文武和民间百姓,由于脑海里被深深刻下了周礼的烙印,必然不会对此产生异议,新旧国君的权力大概率会平稳过渡。
即使其他子嗣,或者其背后的势力想要否定嫡长子继承制度,不认可公子扶苏继承正统,那么对不起,北境蒙恬的三十万雄兵可不是摆设。
扶苏本来就是北境的监军,从法理上既是天下的统治者,又拥有对这支部队以及主帅蒙恬的绝对控制权和指挥权,倘若他率领大军南下,咸阳没有一支部队能对他造成威胁。
沙丘密谋雕像
从这里也能看出,当年始皇帝可能确实因为扶苏批评自己焚书坑儒的行为而生气,不过他并没有被愤怒战胜理智,相反这位从小就面临复杂的朝堂形势,见识过人间冷暖,一步步打拼成长的国君,可能还会对扶苏产生更多的认可。
因此扶苏被发配到北境,表面上看是因为得罪了父亲而受到冷落,政治之路宣告终结,实际上是被派去磨练以及和未来的秦军总帅蒙恬建立友谊,为自己未来的登基之路储备资源。
结语
毫无疑问,作为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是一个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引起了后世的评述也颇多,明代的张居正就曾认为扶苏是一个怯懦的仁者,其王道思想其实和当时秦国霸道的治国理念相悖。
始皇帝作为史上出色的明君,虽然也存在许多巨大的缺点,但是在识人断事、知人善用方面,还是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对扶苏的喜爱,通过史料已经溢于言表,尤其是他将扶苏发配到北方,表面上看是一种贬谪行为,实际上北境艰苦的作战环境对磨练扶苏的霸道思想十分有利,而蒙恬也是始皇帝为扶苏配备的重要助力。
可惜的是,始皇帝在壮年之时意外去世,缺乏对身后事的妥善安排,权臣赵高李斯做出了篡改遗诏的大逆行为。此时扶苏完全可以武力镇压二者,可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他之前怯懦的性格又起到了主导作用,在蒙恬的大力劝阻下,也没有怀疑处死自己的命令是伪造的,最终自杀追随父亲而去,也使得忠良蒙恬死于非命。
参考文献
1《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2《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史官录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