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旧事:浦市古驿道逸闻_逸闻
2020-07-12 23:11:12 历史故事 花垣视窗 °c 繁体
A + A -原标题:湘西旧事:浦市古驿道逸闻
来源:团结报
文/唐正鹏 图/唐正海
高山坪古驿道东起泸溪浦市古镇,西连名城凤凰、吉首乾州古城,总长约八十五公里。据湖南省文物局有关专家考证,此驿道始建于明代洪武和万历年间,距今约650年历史,古驿道在泸溪县境内长达三十多公里。清代因湘西苗疆苗民起事,高山坪古驿道因军事需要得到了拓展与延伸。自高山坪古驿道2011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以来,游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更有文人雅士游观之余,探幽猎奇,辑而为文,感古道历史之悠久;发而为诗,叹古道景色之雄奇。
因自小出入于千年古道,对与古道相关且鲜为人知的逸闻闻于耳记于心。及至成年,结合地方记载和菊村代代相传的故旧之事作了一番考据,意在为开发浦市古驿道旅游文化资源提供一些思路和史料佐证。
幽幽古道嵌群山。
“岩板路”与“跑长毛”
行走于浦市古驿道的人都知道,由古镇浦市去高山坪村(古称“菊村”),行三华里至瑶人坪古亭,自古亭前行百米处的凤凰山脚有一古石桥,名曰“凤凰桥”。以凤凰桥为界至高山坪唐氏家族现存老祖屋(据遗存房契考推,该祖屋约建于清康熙三十年,迄今近330年),总里程整整十华里,这就是至今还被村人称道的“岩板路”。这段路较之其他路段有两个不同之处:其一,全程除五华里处镶有一块红砂岩石板作为里程标记石以外,均以清一色青石板铺砌而成,间无任何杂色石板;其二,整条路路宽六尺,遇山劈石,逢水造桥,平坦舒适,甚是规整。这条十里青石路虽为古驿道一部分,但实为清代高山坪村唐姓家族所翻修。
《唐氏族谱》有关十里青石路记载。
证据之一:据撰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8年)高山坪《唐氏族谱·祖传》载:“我高山菊村的弯弯岩板路宽六尺,是自健公的慈母娘娘老人家一年不做生日,所修自村口至十里长亭窑竹坪的凤凰桥壹拾里路,其中所有因素代代口述流传。凤凰桥下段三里,是浦市太平街马、黄二家再三请求我娘娘恩准分修三里,由凤凰桥至浦市印加桥。其中原讳所有一切不可隐私。修于大清皇朝乾隆盛世年代岁次甲申。切切至嘱。嘉庆二年十八代孙起韩书述。”从《唐氏族谱·祖传》所记之事可以得出:十里青石路修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八年甲申岁,即公元1764年,迄今256年,也就是说高山坪这段十华里石板路,是在明代古驿道修成400年后的基础上翻修而成的。同时,从瑶人坪凤凰桥头至浦市古镇的三华里古道则为当时马、黄两个大家所修,并非明代古驿道原路。证据之二:自凤凰桥沿山而上约二华里处路旁有一高45厘米,宽30厘米的《修路碑记》,此碑因材质为红砂石,经岁月风雨剥蚀,除“修路碑记”四字依稀可辨之外,碑文模糊不清,已无从识读。然据村中九旬老人回忆,此碑所记确与《唐氏族谱》所载相符。证据之三:修路年限与《唐氏族谱》所载“自健公慈母娘娘”宋氏太祖婆生卒相符。葬于浦市代朝山西北山脚唐氏祖茔唐母宋氏墓碑碑文显示:这位“皇清例赠宜人”的唐母宋氏生于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岁,即公元1733年,卒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岁,即公元1818年,享年85岁。其于清乾隆甲申年(公元1764年)31岁时翻修十华里古驿道,年岁相符,合乎逻辑。故此,三证并举,此路为高山坪唐姓家族所修实为可信。
无论古今,翻修一条宽六尺的十华里古驿道,工程之巨,耗资之多,非富贵殷实之家不能为。为了弄清事情原委,还得从高山坪唐氏祖茔中宋氏太祖婆的墓碑所记说起。墓碑正文为“皇清例赠宜人唐母宋氏老太君之墓”,碑左刻“长男自健”,碑右刻“次男自伊”。如此能与“大清皇朝”扯上关系的墓碑,在当地绝无仅有,在浦市地区也不多见。“皇清”,即“有清一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清”。“例赠”,指古代皇帝将已故官员的官爵赐赠给此官员已故的父母或祖辈的封诰。何谓“宜人”?据《明史·职官一》载:“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候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亦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夫人;四品曰淑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清通典·职官十八》亦有记载。故而,“宜人”为明清时期皇帝赐给已故五品官员之妻、母亲或祖母的封号。那么,这位宋氏“宜人”的封号从何而得?这位宋老夫人的丈夫唐仕华为邑庠生,广有田地产,家底殷实,生有两子,长子唐自健,次子唐自伊。《唐氏族谱》载:“健公(唐自健),字太和,卫千总。伊公(唐自伊),邑庠生……”据《清史稿·职官五》记载,“卫千总”为漕运总督所辖各卫所武官,职责为掌率运丁,领运漕粮,从六品。按惯例,从六品官员母亲只能例赠“安人”封号,何以例赠五品“宜人”?此当与唐自健之孙唐能聪代祖父出征阵亡有关。《唐氏族谱》载:“能聪公(唐自健之孙)因长沙城围调出阵亡后,继一子显玑系能华公三子……”据有关史料记载,长沙城围发生在1852年,即太平天国起义的第二年,为西王萧朝贵所为。1852年8月,萧朝贵率部诱敌作战,强攻长沙城,连破清军营盘数座,乘胜挺进七八里,杀死总兵福诚以下清将数十人,清兵2000余人,缴获弹药4000余担,击溃清兵长沙城外防线。据此,唐自健之孙唐能聪当在此次战役中阵亡。12年后的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政府追授例赠唐能聪之曾祖母宋氏老夫人为五品“宜人”封号当在情理之中。立碑之期虽无明确记载,但碑右所刻“吉日重立”足以证明现在看到的墓碑为追封后重立。
如此看来,一个在当地广有田产,文人代出,且小有官位的殷实之家,自然也就具备翻修十华里古驿道的条件了。
随着唐能聪长沙城围之战阵亡一事在浦市的传开,高山坪唐姓家族的地位与影响在当地与日俱增,但也为九年后攻入浦市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追杀今浦市与高山坪村临近的灰洞坳、楠木洞等村百姓,以及至今还流传的“跑长毛”故事埋下了伏笔。所谓“长毛”,指的是太平天国将士。清朝规定男子必须剃掉额发,续辫。而太平天国将士为反清而不剃额发,不扎辫而披发,由是而被清廷称为“长毛子”。据史料记载,1861年12月12日,石达开由今辰溪县与泸溪县隔河相望的江东寺一带,伐木扎排自鹅毛湾潭处渡河攻进浦市,在当时驻扎的浦市张家大院,闻听高山坪唐能聪参与长沙城围之战一事后,疑官道(高山坪古驿道)有清兵堵截,遂领兵从今岩门溪一带一路追杀百姓至楠木洞村。一时间,可谓哀嚎四起,尸横遍野,更有不少躲藏在山洞中无辜百姓被毒烟活活熏死。即将到达高山坪之时,闻清兵已追至浦市,石达开才收兵夺路古驿道而走。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人在这一带的山洞之中发现有不少的尸骨遗骸。至今,在一些山洞中还留存着一些鲜为人知,当时用于抵御“长毛”的石墙。
“封就岩”与“金银潭”
从凤凰桥头沿山上行二华里处,象形山与凤凰山两山对峙,山势陡峭,巉岩突兀,峡谷中一条高悬崖壁、白如彩练的瀑布飞流直下谷底深潭,谭边树木葱郁、水草丰茂,潭水幽幽,深不见底。古驿道于瀑布之上凿巉岩取道而过,有如一条腰带缠绕于象形山腰,似要缚住这头一路狂奔的神象。于凤凰山顶俯瞰此处古道、飞瀑与幽潭,动静刚柔之美尽收眼底,煞是壮观!
金银潭及飞瀑。
不知道从何时起,浦市古镇的居民与菊村的山民一直以来把这里的巉岩称作“峰子岩”,将瀑底之水潭叫做“金丝潭”。所问由来,谁也道不清说不明。据高山坪唐姓老人介绍,现今的“峰子岩”原本称“封就岩”,谷底的“金丝潭”原本叫“金银潭”,据说这两个名字为唐自健母亲宋氏所起。传说始修于清乾隆甲申年的十华里青石路,请工匠三十多名,先后耗时三年有余方才完工。完工之时,唐家宋氏老夫人特意选择巉岩下方路旁为《修路碑记》石碑立碑之处(现今石碑仍存)。古代有一风俗,但凡大型工程或者新屋落成之时,总要向领头参与工程建设的工匠讨吉言,名曰“讨口封”,说得好自然免不了赏一份丰厚的“利是”(赏钱)。为了给子孙后代讨个好“口封”,宋氏老夫人带上一匣金一匣银,叫上几名家人与工匠抬上刻好的《修路碑记》石碑,来到了今人叫做“峰子岩”路段。待工匠们埋好石碑坐定后,宋氏老夫人问道:“岩匠师傅,这路是不是修窄了?”“六尺宽的岩板路,又宽又好走,不窄不窄!”工匠答道。“我说窄就是窄,你们说不窄,说出个不窄理由呀!”工匠急忙辩解道:“这路的确不窄了,保证您的子孙担柴挑茅都得过!”工匠此言一出,令宋氏老夫人十分沮丧。一气之下,命家人将两匣子金银倒入谷底深潭,头也不回地走了。此后,人们就将宋氏老夫人脚下踩踏的那块大岩石起名“封就岩”,谷底倒有金银的深潭叫作“金银潭”了。
封就岩。
“瑶人坪”与“马王台”
“瑶人坪”是古道上离古镇浦市最近,也是最出名的一个景点。这里四座环而不连的青山,簇拥着一块约百十来亩的小盆地,发源于高山坪(菊村)那条四季长流的小溪纵贯其中,最后注入沅水。穿境而过的古道上,还有一座老凉亭。老亭正中主梁题有:“民国元年岁次壬子仲春月谷旦,高山坪唐姓合族公建”文字。据此可知此亭为清末民初高山坪唐氏家族所建,迄今已有一百零八年之久。每逢盛夏时节,这里凉风习习,流水潺潺,来往于古道的人们,总要在这儿驻足歇息,或天南地北扯上一阵子“龙门阵”,或背依亭柱悠闲自在地打个小盹儿,享受这份因风动水流而带来的凉爽与惬意。
至于“瑶人坪”地名的由来,除了“瑶人坪”外,还有“扬金坪”“羊角坪”“杨戬坪”和“杨家坪”四个名字。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曾打此经过,见此地百姓穷困潦倒,在此“扬金惠民”,此地因而得名“扬金坪”。关于“杨戬坪”的来由,说是与古代神话中“二郎神”杨戬有关。初看起来,似乎有那么回事,但只要稍加思忖,便知道这纯属今人的附会和杜撰。至于为何叫作“杨家坪”,顾名思义,必与杨姓人居住地有关,然而,事实上这块百十来亩的地方自古至今并没住过什么人家,无根无据,亦不足信。如果把“瑶人坪”这个名字与菊村的传说以及相关的地理风物联系起来,倒是让人倍感神秘、神奇和浪漫。
传说中的瑶人劈山印迹。
古人最重“风水”,因为“风水”好坏事关子孙之兴衰。就“瑶人坪”这个地方而言,菊村人的先祖们早就有了定论:龙凤狮象守水口,荣华富贵到顶头。在旧时的风水先生们看来,前有昂头飞龙,后为卧地神象,右边行走雄狮,左侧展翅彩凤,穿行其间的山溪流水四季不枯,远观细思,风动水流,形神兼备,倒还真是块鲜为人见的“风水宝地”了。传说古时候瑶人最先来到这方宝地,初到时这里并非平地,眼前一口深不见底的硕大水潭,自然也就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为了铺一条通往菊村的路,瑶人中有一位身高八丈、巨臂如椽的大力士,找来一根十来丈长的扁担,从不远处的龙头山上挑石填潭,只用了十天就将此潭填平了。最后,他挑起两块巨石准备填埋离瑶人坪一华里的蜂子岩水潭,行至狮山脚下时,只听“嚓啦”一声巨响,挑石的扁担断为两截,两块巨石滚落在坪中,这位巨人一气之下,将断掉的扁担砍向狮山陡峭的崖壁上。如今,古亭的前后各有一块一般大小的巨石,狮山崖壁上的那道光滑的砍削痕迹,以及古亭右侧那方形似巨人脚印的稻田仍清晰可见。因此,从这个似假还真的神奇传说来判断,加之菊村至今尚存的“瑶人坟”、“瑶人地”和菊花洞外高高崖壁上留存的“瑶人韭菜”,“瑶人坪”也许才是这里真实的名字。
驿道古亭。
民国元年岁次壬子仲春月谷。(左)
高山坪唐姓合族公建。(右) 驿道古亭梁文。
高山坪唐姓合族公建。(右) 驿道古亭梁文。
自古亭下行一华里便至龙角山脚,山脚有七十二级红砂石磴的台阶便是浦市太平街马、黄二家联修的“马黄台”,并非今人所名“马王台”。至于马、黄二家之所以将台阶设计为七十二级,自然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涵义,即取易学以五行解释易经中的象和数。古人认为,天地五行之数各有五,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种排列为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排列顺序。前五数为生数生万物,后则为成数,且天奇之数为阳,地偶之数为阴。生数成数需相配方能生化万物,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七十二表示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即出于此。由此可见,当时浦市地区受中原传统文化影响之深。
无论是古镇浦市居民,还是菊村山民,之所以执著于这些似假还真的自然风水,沉湎于诡秘奇谲的神话传说,绝不是愚昧与荒诞。其实,这些展现在他们眼前的风物,萦绕于他们心际的神话,就是他们千百年来内心世界的外化,是理性的泻露,是情感的宣泄,给人以广阔而深邃的想象空间,足以让你在寻味与沉思中破解奥秘,顿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END·
监制/角角
主编/麻麻
编辑/王向远 李艾家 石群方
审核/黄沙沙 尚心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