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地方商业报刊的办报特色
2020-05-30 09:51:48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初时的《通海新报》为间日报(也称为“隔日报”),1924年3月12日改为日报。总体来说,《通海新报》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办报为营利,亦有革命色彩
作为商业报纸,营利是《通海新报》的主要目标,同所有的商业报纸一样,从创刊之始就非常注重广告的经营收入,广告费和发行费是报社的主要收入。自创办之日起,《通海新报》就在第一二版刊发广告,所刊广告内容逐年增多,内容从航运、汽车、医药、生活用品、化妆品、戏院到孩童使用的用品,无所不有,刊出时间比较长的就是当时的“兜安氏驰名药膏”和“兜安氏秘制保健丸”。整个办报期间,广告版面一直都占到总版面的1/2。第二版主要登载商品的价目表,如花布纱线、大生厂纱、复兴厂面、广生厂油和粮食等商品的价格信息,另外还有轮船的上下水表。设有调查栏,实则为按期登载物价表,类似于今天的“黄页”。
作为一份商业报纸,《通海新报》追求商业利益,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却高举爱国大旗,体现出革命色彩。在上海“五卅惨案”前,该报就刊登了很多抗日的文章,1925年5月9日二版设置专栏“毋忘国耻”,刊发评论文章《国耻日纪念之特刊》,整个第三版是国耻日纪念特刊;1925年5月22日,《通海新报》发表评论《退还庚子赔款用途之支配》;1925年5月28日,《通海新报》二版评论《反对中日文化协定》。“五卅惨案”发生之后,报纸立即作详细的连续性报道,南通学生后援会成立后,又报道后援会声援上海斗争的情况,前后累计发表专文共27篇,曾经发表过评论性文章《哀学生》:
以中国学生为后援助工人起义,徒手游行中国境内之租界而竟被捕房枪杀多名,天下事可哀痛孰有甚于此者,亡国之惨可于今日未亡时推想之……
1925年6月4日《通海新报》二版发表评论《全国国民亟宜奋起对外》,直接号召民众起来抗日。此外,1928年5月,国民党禁止搞纪念活动,而该报却顶住当局压力,刊登了《慰慈》、《悲壮可念的五月》、《今年的纪念五四》、《五九纪念与国民革命》等系列文章。
雅俗共赏,重视社会新闻
《通海新报》作为一份地方性报纸,立足于服务南通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它自创办之日起就设有南通新闻专栏,及时报道南通经济、政治、地方自治、教育等新闻。除了新闻之外,该报和其它的商业报纸一样,也重视社会新闻,设有《本县杂闻》专栏。该栏目主要是用来刊登发生在这两地的奇闻趣事,如《老幼坠河遇救》、《恶棍殴警》、《白蒲赛会记》、《逼孀改节之恶》、《打胎毙命》、《枯骨骇人》和《土贩恃有护符》等。这些刊登出的文章在语言上通俗易懂,多采用夹白夹文的写作方式,符合当时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曾刊登一篇题为《老幼坠河遇救》:③
城北濠河边大陆家桥于昨初三下午二时许,有乡间老妪携同幼孙行经该桥上,因所着之布裙经狂风卷起遮蔽其孙之面部,其孙徒受虚惊,一时无措失足堕落河中,老妪亦联翩而下,疾声呼救。适有驳货船经过,其船夫随即凫水往救得以捞救得,庆更生,亦云幸矣。
此外,该报也体现了“知识性”这一特点,如《佚闻》一栏中的《林典史》和《笔记》一栏中的《立夏秤人说》,就介绍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及背景。
报道及时,有较强的服务性
在新闻报道上,《通海新报》主张迅速及时,并从实际出发,切实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读者考虑,一方面增加了报道新闻事实的数量,另一方面读者范围扩大到南通周边地区。自创刊后,该报就注重采集省内各地及周边地区的信息,并设有《各县通信》一栏,主要采集上海、崇明、淮安、如皋、盐城、泰兴、扬州、苏州和溧水等地的地方新闻。这类信息的获取均采用信件传递的方式,故称为“通信”。报道内容大多简短,扼要介绍当地发生的主要新闻事件,内容包括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方方面面。通信都设有标题,如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九月六日该报的第二张第七版上的几则通信的标题有:“如皋通信”《惨无人道之学董》、《李巡官因财忍辱》;“泰兴通信”《市乡农会之选举忙》、《飓风伤禾》、《营长公田》;“崇明通信”《雷击吃牌人》、《迷信未除》、《逆子受惊》、《小学生实行慈善》等。对于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均采用“专电”的报道方式,如“五四运动”和“五卅惨案”两个主要时期的新闻,都直接登载了来自北京和上海两地的“专电”,有时也选登从南京发回的新闻,这都说明了报纸“开始重视直接采访和迅速报道”。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