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谈民主无非闹剧
2020-05-30 09:51:49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大选的奥妙
就在孙、黄、袁北京会晤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国会将举行大选和国民党成立。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第五十三条:“在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之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袁世凯就职临时大总统在之后,也急于要做由国会选出来的正式大总统;同时中央与 各省的大小政客,也认为将来的国会是英雄用武之地,都急于要参加国会大选。因此,当孙中山还在全国演讲和游历时,中央与各省都在为筹备这第一次国会大选而 紧张地忙碌着。
1912年8月27日,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由袁大总统公布,规定国会分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 院。22行省每省各10名参议员;蒙古、西藏、青海特别地区分别是27名、10名、3名;另由中央学会(专家学者公会组织)选出8名;各地华侨选出6名。 各省参议员由该省的省参议员依法选举。另外,还有专法规定选举方式。按法定名额,仿美国制度,参议员共有274人,六年一任,两年一选,以保持其新陈代 谢。
至于众议员的名额,则依各地区人口多寡定之。每80万人口选众议员一人,三年一选。全国共有众议员596人。
由此算来,参、众两院合计共有议员841人,当时媒体戏称为“八百罗汉”。
其时,准备参加国会选举的人员构成十分复杂,既有对政党政治比较精通的,也有略通民主选举皮毛的,但更多的还是半新半旧的转型政客。要进国会当议员,就 不是靠以前的科举了,而是要靠选举。这选举就要拉票,一个人出来选势单力孤,所以就要靠团体的力量,这就离不开政党了。于是当时全国形成了一股组党和入党 的风潮,随之出现了大批千奇百怪的政党和争论。
就在国会将要大选和政党风潮的大背景下,国民党应运而生了。一般称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实际上在国民党成立中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的是宋教仁。
宋教仁精通民主政治,对政党内阁情有独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出自他之手。宋原本在唐绍仪内阁中担任农林总长,唐内阁倒台,他随即辞职,并坚持同盟会各国务员应全行退职。当陆徵祥组阁时,宋更是力主“惟同盟会会员加入内阁者即开除党籍”。
当各省在为国会选举紧锣密鼓地准备时,征得孙中山同意后,宋教仁已经决定将同盟会改造成一个新的政党,在改造过程中,同盟会对各个大小政党加以合并,以 增加力量。由于小党党魁想选上一个议员实非易事,所以他们也有向大党靠拢的渴望。不过宋教仁十分看重合作政党的实力,他的目光落在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 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这几个较大的小党上。例如统一共和党,它的党魁是蔡锷和做过临时参议院议长的吴景濂等人。
1912年8月 25日,孙中山到北京的第二天,同盟会宣布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合并,成立国民党。国民党成立大会在北京湖广会馆举行,孙中山 亲自出席,发表了组织新党的演说,并以1130票之绝大多数,当选为理事长,孙中山力辞不就,国民党中央乃决定由宋教仁代理。国民党成立之后,在临时参议 院中占了65席,成为第一大党。于是宋教仁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政党之实际党魁。
国民党成立之后招兵买马,黄兴甚至试图请袁世凯加入国民党。在黄兴眼里,各色各样的人都可以入党,只要你入党,你就是革命同志。对黄兴的邀约,袁世凯婉拒了,却趁机让接任陆徵祥的国务总理赵秉钧加入了国民党,然后宣称“政党内阁已经建立。”
为对抗国民党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袁世凯也以政党为工具扩大实力。他本身不懂政党,就聘请梁启超为自己组党。梁组建的这个党名曰民主党,以君主立宪派为 基础,将共和保进党、共和促进党、国民新政社及一部分统一共和党合并。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数年,对政党政治也不陌生,在民主党成立大会中,他阐述了组织一个 政党应具有的精神和条件,他强调一个政党必须有公共之目的;一个政党必须有奋斗的决心;一个政党必须有整肃的号令;一个政党必须有优容的气量;一个政党必 须有牺牲的精神。梁启超是一心一意想通过民主党,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但袁世凯只是将政党作为工具。
就在孙、黄、袁北京会晤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国会将举行大选和国民党成立。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第五十三条:“在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之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袁世凯就职临时大总统在之后,也急于要做由国会选出来的正式大总统;同时中央与 各省的大小政客,也认为将来的国会是英雄用武之地,都急于要参加国会大选。因此,当孙中山还在全国演讲和游历时,中央与各省都在为筹备这第一次国会大选而 紧张地忙碌着。
1912年8月27日,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由袁大总统公布,规定国会分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 院。22行省每省各10名参议员;蒙古、西藏、青海特别地区分别是27名、10名、3名;另由中央学会(专家学者公会组织)选出8名;各地华侨选出6名。 各省参议员由该省的省参议员依法选举。另外,还有专法规定选举方式。按法定名额,仿美国制度,参议员共有274人,六年一任,两年一选,以保持其新陈代 谢。
至于众议员的名额,则依各地区人口多寡定之。每80万人口选众议员一人,三年一选。全国共有众议员596人。
由此算来,参、众两院合计共有议员841人,当时媒体戏称为“八百罗汉”。
其时,准备参加国会选举的人员构成十分复杂,既有对政党政治比较精通的,也有略通民主选举皮毛的,但更多的还是半新半旧的转型政客。要进国会当议员,就 不是靠以前的科举了,而是要靠选举。这选举就要拉票,一个人出来选势单力孤,所以就要靠团体的力量,这就离不开政党了。于是当时全国形成了一股组党和入党 的风潮,随之出现了大批千奇百怪的政党和争论。
就在国会将要大选和政党风潮的大背景下,国民党应运而生了。一般称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实际上在国民党成立中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的是宋教仁。
宋教仁精通民主政治,对政党内阁情有独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出自他之手。宋原本在唐绍仪内阁中担任农林总长,唐内阁倒台,他随即辞职,并坚持同盟会各国务员应全行退职。当陆徵祥组阁时,宋更是力主“惟同盟会会员加入内阁者即开除党籍”。
当各省在为国会选举紧锣密鼓地准备时,征得孙中山同意后,宋教仁已经决定将同盟会改造成一个新的政党,在改造过程中,同盟会对各个大小政党加以合并,以 增加力量。由于小党党魁想选上一个议员实非易事,所以他们也有向大党靠拢的渴望。不过宋教仁十分看重合作政党的实力,他的目光落在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 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这几个较大的小党上。例如统一共和党,它的党魁是蔡锷和做过临时参议院议长的吴景濂等人。
1912年8月 25日,孙中山到北京的第二天,同盟会宣布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合并,成立国民党。国民党成立大会在北京湖广会馆举行,孙中山 亲自出席,发表了组织新党的演说,并以1130票之绝大多数,当选为理事长,孙中山力辞不就,国民党中央乃决定由宋教仁代理。国民党成立之后,在临时参议 院中占了65席,成为第一大党。于是宋教仁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政党之实际党魁。
国民党成立之后招兵买马,黄兴甚至试图请袁世凯加入国民党。在黄兴眼里,各色各样的人都可以入党,只要你入党,你就是革命同志。对黄兴的邀约,袁世凯婉拒了,却趁机让接任陆徵祥的国务总理赵秉钧加入了国民党,然后宣称“政党内阁已经建立。”
为对抗国民党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袁世凯也以政党为工具扩大实力。他本身不懂政党,就聘请梁启超为自己组党。梁组建的这个党名曰民主党,以君主立宪派为 基础,将共和保进党、共和促进党、国民新政社及一部分统一共和党合并。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数年,对政党政治也不陌生,在民主党成立大会中,他阐述了组织一个 政党应具有的精神和条件,他强调一个政党必须有公共之目的;一个政党必须有奋斗的决心;一个政党必须有整肃的号令;一个政党必须有优容的气量;一个政党必 须有牺牲的精神。梁启超是一心一意想通过民主党,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但袁世凯只是将政党作为工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