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徐世昌协助袁世凯操练新军_《民国总统档案》

2020-06-02 10:28:17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

  民国中国史上颇值得玩味的年代,世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刚刚结束,就开始实行民主选举。民国的八大总统,从表面看,一个个都是通过议员们投票选举出来的,但实际上,却都是靠了枪杆子才争得总统桂冠的。

  正因为如此,民国短短的38年中,能坐上总统之位的八个人,不是手握重兵,就是与手握重兵将军们有着极深渊源的。徐世昌属于后者。他之所以能与民国期间手握重兵的将军有着极深的渊源,主要得益于他24岁时,有幸与袁世凯相遇。

  徐世昌1855年出生于天津,曾祖父是道光年间的进士,祖父与父亲却都再无半点功名。徐家的希望,便都寄托在他这个长孙身上。由于父亲早逝,家中生活拮据。勤俭坚毅、教子有方的母亲,情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想方设法,把儿子培养成才。

  三岁时,徐世昌被送进私塾;13岁,开始学作八股文。慈母不仅督促儿子勤苦学习,还刻意教育儿子交友做人。常对徐世昌说:“居家必先忍让,报国不避艰险”。对徐世昌要求很严。

  徐世昌对此曾回忆说:“孩童之时,若有三份食物,便思得其两份,母即予严斥:‘今日如此,长大又当如何?’宁可将食物扔掉,亦不令世昌食。稍长,每一交友,母必察其人品如何,果系贤才,则款以美食;否则立予斥绝之。人见其孤苦,劝其依一县令亲戚,徐母曰:‘托人余荫,罔知艰苦,无复有刻厉振兴之心矣’。族人感叹:‘汝苦心持家教子,异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

  有了这么好的母教,徐世昌从小知事明理、有情有义,凡事能替他人着想、一心想出人头地。1870年,年仅15岁的徐世昌开始替母亲分担养家重担,去亲戚、邻居家做家教,兼做一些写信、记账之类的杂事。到19岁时,便离家远行,先后到沈丘、洛阳、安阳、淮宁(今淮阳)等县去替人做事,争钱养家。

  生活虽然艰辛,却是愈发勤苦学习。挤出时间,读诗诵经,拼了命似地,只渴望能早一天中了秀才、中了举人、中了进士,以科举入翰林,频步官场,做一番大事,光宗耀祖、扬眉吐气。也算是天生有缘,同徐世昌持一样想法、而且碰巧又能交上朋友的,此时正还有这么个人。

  这人名叫袁世凯,1859年生,比徐世昌小4岁。1878年,袁世凯的堂叔离世,袁家分家。袁世凯从嗣父袁保庆的名下分到一笔丰厚的家产。有了钱,袁世凯移居陈州,开始诗文酒肉的生活。他生性豪迈,不惜钱财,很快身边便聚集了一帮文友,于是便开了两个文社。一下子使他在年青人中,特别是贫寒的学子中,名气越来越大。

  徐世昌这年刚好漂流到淮宁,在教书时听人提到袁世凯,不由心生仰慕,专程前去拜访,参加他的文社。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秋日,徐世昌青衣敝履,虽不修边幅却神采飞扬。袁世凯一睹他的容貌,便是特别地喜欢。俩人一番交谈后,彼此都为对方的见解所倾心,特别是袁世凯,对于徐世昌言语中透出的勃勃雄心和满腹经纶,更是连声赞道:“菊人,真妙才也!”

  俩人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很快拜为异性兄弟。此时的徐世昌,在1875年入闱乡试,已得了个秀才。袁世凯在1876年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俩人相识后的第二年,大考来临时,徐世昌想去参加顺天府的馆试,求个举人;袁世凯想去参加乡试,求个秀才。

  可徐世昌刚赚得些教书钱已托人交给母亲,此刻正囊中羞涩,难以启程。袁世凯知道后,二话没说,取了百两纹银,硬塞在徐世昌怀里。徐世昌见袁世凯是真心相助,就不推辞。俩人相互勉励几句,告别启程,各自前去参加自己的应试。

  结果,俩人都名落孙山。

  只不过,袁世凯为此将文章诗作付之一炬,朗声感慨:“大丈夫应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郁郁久困在笔砚之间,蹉跎了岁月?”

  从此,袁世凯投笔从戎,在1881年投奔吴长庆后,更是晋升连连,在军界中觅得用武之地,渐露头角。或许是因为袁世凯在科举中接连两次连个秀才也中不了,由此对科举恨之入骨。当他当上直隶总督后,便联合其他官员,奏请朝廷废除科举,推广学校,从而为中国教育立了大功,结束了中国绵延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