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的故事:被请去主持革命大计_《民国总统档案》
2020-06-02 10:29:40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武昌起义,看似偶然,其实早在革命党人的计划之中。
在此之前,革命党人起义频繁,这些起义大致是在三个地方进行。一是在边疆省,譬如三洲田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二是在长江流域各省,如自立军起义、萍浏醴起义等;三是在东三省或直隶起义,如滦州兵变等。
不同地方的起义会产生不同的作用,革命党人邹代藩对这些起义作了一番分析,写出一个报告说:边疆起义对清廷没什么威胁,影响不大,最后又总是被清军击败;东三省或直隶起义直接威胁京师,或能有一劳永逸的效果,但面临强大的北洋军,取胜太难;而在长江流域各省起义,不但因为这些地方富庶,还因为这地段对南北均有辐射力,发展空间很大。
革命党领袖研究了邹代藩的报告研究后,认为接下来的起义,放在长江中下游省份最好。而具体来说,湖北新军经过革命党人的策反工作后,已颇具革命倾向,这是一大优势,是其他各省不能与之媲美的。
从这些情况来看,武昌起义,不算是偶发事件。然而武昌起义的具体发生,还是有偶然性的因素。
1904年成都设立的“川汉铁路公司”,第二年改为官商合办,到1907年改为商办,采取“田亩加赋”,抽收“租股”为主的集股方式,自办川汉铁路。可是,到了1911年5月时,清政府却宣布什么“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强收川汉、粤汉铁路为“国有”,并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以六百万英镑,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
消息传到四川,川民极为愤慨,很快爆发大规模的保路运动。清廷镇压保路运动的兵力有限,在1911年10月,就从相邻的湖北调兵前往镇压,致使湖北出现防备空虚的状况。
一直加紧在新军中发展势力、准备起义的革命党人,看见新军一部被调往四川,华中骤然空虚,感到这正是起义难得的大好机会,经过一番商议,决定乘虚起义。
此时,湖北有两大革命党人的组织,一个是文学社,一个是共进会。这两大革命组织在新军中均已发展有上千人,特别是在黎元洪所统领的第二十一混成协中,革命党人的势力最大。这其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黎元洪对部下的宽厚包容。
有一名叫李佐青的士兵,因为不满大清,竟毅然剪去发辫。当时有“留发留头,不留发也不留头”的说法。把发剪去,意味着是跟大清唱反调,是要被杀头的。这事被告到黎协统之后,正当大家都等着看杀头示众时,黎元洪却笑着说:
“发辫剪去,免豚尾之讪笑,导文化之先机,有什么大罪。”完了下令全军,今后若有愿意剪发的人,悉听尊便。
作为当时中国军界的一位名将,黎元洪对自己部队中革命党人的活动其实早有察觉,只是心存同情,不作坚决镇压之举。在他统领的新军中,就算是真凭实据地查出是革命党,他也只是将这个革命党革去军职,然后给些盘缠,送出军营。
在1904年时,革命党人刘静庵在密谋响应长沙的黄兴起义中,不慎使一份黄兴寄来的密信落入黎元洪手中。黎元洪看信之后,不但没有逮捕刘静庵,反让他以生病为由辞去军职,离营藏匿,同时通令所有此案的知情者,一律守口如瓶,不得泄密。
1909年,主笔《楚报》的革命党人张汉杰,在揭发了湖广总督陈夔龙贪赃枉法之后获罪入狱,多亏黎元洪出面为其说情,才得以从轻定罪,后来陈夔龙调走,黎元洪立即保释张汉杰出狱。
1910年,革命党人成立振武学社,后经查实,第21混成协中许多人都参加了。对此,黎元洪也未没有严加惩罚。
正因为黎元洪的这些表现,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对黎元洪都十分感戴,认为他“廉谨宽厚,得士卒心,又敬礼文士,众望归之”,使他深得革命党人的好感。在武昌起义前,湖北革命党人中声望很高的蓝天蔚、吴禄贞等人都在北方,留在军中的革命党人,多是一些士兵级,人微言轻,不足以振臂高呼,指挥众人。
为此,早在1911年4月28日这天,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领导人蒋翊武、刘九穗、孙武、张振武等曾齐聚武昌洪山宝通寺,商议起义之后推谁为临时大都督一事。
当时就有人提议推黎元洪,可立即有人出来反对,理由是:黎元洪不是我们革命党人,怎么能推他为同志?提议者一时无言以对,蒋翊武想了一会,最后说出推举黎元洪出来做临时大都督的三点好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