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历史> - 正文

清朝中兴名臣肃顺是好人吗?为何说他不死,大清不会那么早灭亡?

2020-06-05 09:39:08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大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中兴名臣肃顺是好人吗?为何说他不死,大清不会那么早灭亡?虽说晚清落后挨打的丢…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大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中兴名臣肃顺是好人吗?为何说他不死,大清不会那么早灭亡?

虽说晚清落后挨打的丢人历史,属于积弊重重,并非一两个人就能改命。但昔日咸丰皇帝的股肱重臣爱新觉罗·肃顺(下面简称肃顺),却是最有可能拯救大清的人。

0206d004deb4431ebfcce8d91981a432_副本.jpg

当然,放在慈禧太后执掌晚清江山的四十八年里,曾在咸丰帝驾崩伊始大权独揽,却一不留神被慈禧绑了杀头的肃顺,是个在晚清贵族里相当“拉仇恨”的人物。肃顺被绑赴刑场时,北京城里的权贵子弟们,就家家兴高采烈围观,还嘻嘻哈哈朝肃顺扔石头,简直比过年还喜庆。肃顺遇害几十年后,大清老王爷奕譞还得意洋洋炫耀自己曾“拿肃顺”。但大清救星曾国藩,却四个字叹息了肃顺之死:自坏长城!

而放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这话绝不夸张:肃顺被杀后,清王朝接下来的五十年国祚,甚至大清权贵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却正是这个招他们恨的肃顺,强硬打下的家底。

爱新觉罗·肃顺,满洲 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为咸丰帝信用,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

在咸丰临死前,曾任命了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一方面辅佐幼帝,防止后宫夺权,另一方面更是对六弟奕䜣不放心。可是咸丰尸骨未寒,所谓的“先帝遗命”就变成了一张废纸,慈禧和奕䜣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宫变,八个顾命大臣,杀的杀,罢黜的罢黜,想必咸丰是所始料未及的。

在这八个顾命大臣中,肃顺最不一样。咸丰是肃顺的伯乐,没有咸丰就没有肃顺。咸丰一朝,大清多事之秋,内有洪秀全太平军造反,外有英法联军欺辱,割地赔款,火烧圆明园,使胸无大志的咸丰只得在温柔乡中寻求麻木快乐,朝中大事事无巨细,皆交给肃顺处理。

为了替主分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肃顺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措施,企图挽救大清王朝的颓势,实现富国强兵,更幻想着再现康乾王朝的盛世,然而肃顺没有想到这些措施为其断送性命埋下了伏笔。

重用汉官 力保左宗棠

面对气势如虹的太平军,八旗军早已没了当年入关时的威风,平日里作威作福吃喝嫖赌早已让这支正规军变得不堪一击,而指挥八旗军的将领也着实是“内战外行,外战更是外行”,一听太平军之名个个都闻风丧胆,望风而逃,为此朝廷撤了三十多个前线军政大员,但依然收效甚微。在如此局面下,肃顺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政策:重用汉族官员,“连汉保满”。原先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鉴于自己的满族身份,始终对汉人怀着恐惧和戒备,对老百姓是这样,对为官的汉人同样是如此,不敢给这些人过多过大的权力,还让满族官员对汉族官员进行监督,生怕汉人们哪天联合起来夺了大清朝的天下。

肃顺是不赞成“扬满抑汉”的,正所谓政策要因时因事而变,如今太平军造反,如果还是对汉族官员时刻提防,那很可能把这些官员推到朝廷的对立面,没准还把他们推到洪秀全的怀抱。大清朝汉人还是大多数,只有放手发动汉族官员和老百姓,才能取得对洪秀全集团作战的胜利。他曾对手下的满族官员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这倒不是肃顺刻意贬低八旗子弟,实在是到了咸丰朝,八旗子弟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了整日里只知架鹰遛鸟,躺在女人怀抱里享受的庸人。为了壮大平定洪秀全叛乱的军事力量,肃顺举荐了大量汉族官员,准许他们可以自筹军饷私募武装镇压太平军,像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都深得肃顺的欣赏。

特别是左宗棠,还因肃顺而免于一死。早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处做幕僚师爷,由于他足智多谋给巡抚出了不少好点子,因此深得骆秉章的器重。

一次,湖南永州镇总兵樊夔纵容部下胡作非为,为害乡里,被当地老百姓上诉举报。骆秉章知道后就命人逮捕了樊夔。哪知樊夔反咬一口,向湖广总督(湖南湖北的最高军政首脑)官文状告左宗棠以幕僚的身份把持湖南军政事务。官文看到这个状子暗自窃喜,因为他平日里就和骆秉章不合,加上左宗棠对他经常都不恭敬,所以早就怀恨在心,想伺机报复,这次正好给了他口实。于是官文就给咸丰帝上了道折子,诉说了樊夔状告左宗棠一事,请皇帝决断。咸丰帝看到这个折子后,就密令官文认真调查此事,如果情况属实,可以将左宗棠就地正法。然而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左宗棠的老乡翰林院的编修郭嵩焘很快得知了这件事。

郭嵩焘与左宗棠是至交好友,为了救左宗棠,郭嵩焘找自己的好友王闿运帮忙,王闿运当时是肃顺府里的幕僚,看到朋友求到自己,王闿运不好推辞,便去求肃顺在皇帝面前说情。肃顺告诉王闿运,要想让他求情,必须得先有人上疏保举左宗棠,否则他凭空陈奏,恐会招致皇帝的猜忌。王闿运把肃顺的想法告诉了郭嵩焘。郭嵩焘听完后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另一位在京城为官的好友潘祖荫,让其上了一道保举左宗棠的折子,潘祖荫曾做过咸丰帝的帝师,有一定的威望。在折子中他历数了左宗棠在湖南帮助骆秉章的种种成绩,最后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恰在此时,湖北巡抚、也是左宗棠好友的胡林翼也上书保举左宗棠,称左宗棠名满天下,才可大用。

咸丰看到这两道保举左宗棠的折子后,觉得情况特殊,就问肃顺:“官文弹劾左宗棠,潘祖荫、胡林翼又保举左宗棠,你有什么想法?”肃顺说:“左宗棠是个人才,在骆秉章处工作,为骆秉章出谋划策,颇有成效。现在天下大乱,正是用人之时,希望陛下能够爱惜人才。”

最终凭借着肃顺的说情,左宗棠不仅没有被杀头,反而因祸得福,被咸丰重重提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师爷一跃成为了四品官,这个升迁速度恐怕在清朝的官场中也是少有的,此后左宗棠一直把肃顺视为自己的大恩人。

阔斧改革 怒杀主考官

肃顺“连汉保满”这步棋引起了很多满族人的极端不满,满族官员多有微词,认为肃顺这是引狼入室,胳膊肘往外拐。肃顺对这些批评毫不在乎,他对满人也并不遮掩自己的不喜欢。有人评价肃顺是“独不喜满人,常谓满人胡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为了让满人自食其力,恢复先祖的荣耀,肃顺在咸丰的支持下,开始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大量减少了八旗子弟的俸禄,以缓解国库的财政支出压力。

u=3888868478,1524809392&fm=26&gp=0_副本.jpg

这让平时那些好吃懒做靠着俸禄维持生计的八旗子弟们怨声载道,大骂肃顺此举是祸国殃民,一道道弹劾肃顺的奏折犹如雪片般送到了咸丰那里,要求将肃顺撤职查办。可咸丰偏对这位臣子宠爱有加,不仅没有对肃顺进行问责,反而把这些奏折都给肃顺过目,并让他自己处理,肃顺对这些背后搞煽风点火使阴招的人毫不留情,逮捕的逮捕,杀头的杀头,于是有满人称肃顺是“揽权立威,数兴大狱”。

咸丰八年的顺天府乡试发生了舞弊案,肃顺这次把惩戒之刀伸向了柏葰。此人是这一年乡试的主考官,地位显赫,是道光、咸丰两朝政治元老和内阁大学士,让一个宰辅主持乡试足见咸丰皇帝对这次人才选拔考试是颇为重视的。哪知这一年的顺天府乡试,考生大肆作弊,条子满天飞,而考官们对此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因此这次考试抄袭现象十分严重,考纪混乱不堪。一些没有作弊的考生对此甚为不满,而这件事情也很快被御史举报到了咸丰那里,咸丰听后大为震惊,马上命令自己的心腹大臣肃顺认真调查顺天府乡试舞弊问题。

肃顺经过严密调查取证,发现许多中举的考生根本就名不副实,如这次考试当中有一个叫平龄的戏曲演员,平日里大字不识几个,却在乡试中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肃顺将其找来审问,这位考生知道东窗事发,早已被吓破了胆,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地把如何打通考场关节的事情说了出来。

原来在此次考试中,柏葰府上的家丁靳祥依仗主子的主考官身份,在外面明码标价收受考生们的钱财,并将考题泄露给了考生,并保证只要交钱就能保过,交钱越多名次越靠前,并声明名额有限从速报名交钱。一时间考生们纷纷向靳祥递送红包,有的甚至是不惜血本,滚滚的银子都流入了靳祥的腰包,而得了好处的靳祥也不忘孝敬柏葰,柏葰拿大头,他拿小份,主仆二人把考试变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顺天府舞弊案调查清楚后,肃顺写了份报告上呈给了咸丰,咸丰看后十分震怒,马上革除了柏葰的内阁大学士职务,并将其投入大牢,让刑部尚书赵光审理此案。在审讯过程中,柏葰痛哭流涕地承认自己在考试当中纵容了考生作弊,并坦承收受了贿银,声言平时没有认真严格要求自己立场不坚定,希望朝廷能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过他的希望很快就落空了,为了以儆效尤,从心理上给官场中其他徇私舞弊的官员以有效震慑,在肃顺的授意下刑部对柏葰判处了死刑,并立即执行。

然而柏葰直到上刑场前还心存侥幸心理,他让自己的儿子为他准备远行的衣服,以为皇帝会改判自己为充军流放,因为按照当时官场不成文的规定,一二品的大员被判死刑时,皇帝可以施加恩典,改为死缓。咸丰感念柏葰是朝廷元老,也曾想放其一条生路,哪知肃顺坚决不从,坚称应该判处柏葰死刑。就这样,一品官员柏葰成为肃顺用重典治官的一个典型,也成为科举历史上因为舞弊被处死的最高品级官员。

倘使咸丰寿命够长,那么肃顺一定能够在官场有一番响当当的作为。肃顺之所以在咸丰面前说一不二雷厉风行,一是有颗一心为国的赤胆忠心,二是咸丰对他的器重和依赖。正是靠着咸丰帝这棵大树,肃顺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十一岁的咸丰在热河一命呜呼,这也让肃顺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只不过其还未知而已。

5bb4763a29834592a4f92b4a2beb5289.jpg

就如近代史学家黄浚的评价,一针见血指出肃顺“倒台”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因为其“治事之猛,识别之精,不避权贵,尤不顾八旗贵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

话说,在咸丰帝病危之际,肃顺为防止慈禧日后以母后擅权,曾建议咸丰帝仿效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那拉氏,以免后患无穷。咸丰帝心有不忍,所以,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事后太监又在无意中透露了风声,从而使得慈禧对肃顺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不知是肃顺过于自信自己的判断力,还是低估了慈禧的战斗力,那位他曾劝谏咸丰“不要留”的西太后,只是利用了“吊唁之名”这么短的时间,就联合了奕訢,紧接着在肃顺送咸丰灵柩回京的途中,就拿掉了他对御林军的控制权,自此,肃顺的一生戛然而止。

肃顺岂能不知慈禧的“无情”?只怕他还是书读的不多吧,虽然,其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是,他还是忘了,对于竞争对手,一定要先除之才能后快。如果,肃顺知道迎接自己的是这样的下场,他之前做事,会不会做事再决绝些?

临刑前,肃顺用杜牧的七绝《赤壁》为自己送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与其怪咸丰下不了狠心,为何不能让自己心狠些?如果真是那样,事态是不是可以扭转也很难说了。肃顺被杀后,郭嵩焘、曾国藩等扼腕叹息。曾国藩惨然曰:“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