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长城到底是不是摆设?我来分析一下

2021-01-15 14:29:36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到过长城的人应该都会发现一个问题,长城大多都修在陡峭的山岭之上,就算不在上面修筑几米高的城墙,也足以阻挡军队和战马,似乎修建长城有点多余的意味。如果为了预警,简单的烽火台就足已替代。对此,《史记》中对修筑长城的要求也有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就算后来的各个朝代,修筑长城时,同样按照这一原则实施。

但是,在约12600里的长城线上,也有部分长城修筑在茫茫戈壁或草原上,关键都很低矮薄弱,游牧民族很容易就能“毁长城而入”,而且这类历史事件也并不鲜见。

  难道秦始皇修的长城真是摆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据《史记》记载:“蒙恬凭长城为后方,北驱匈奴七百余里。”可见,最初长城有可能是蒙恬30万大军蓄势北伐匈奴的“桥头堡”。只是,由于始皇帝的突然驾崩,致使秦国北伐匈奴大业付之东流。

另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燕、赵、魏等国,都修筑有长城。只是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将所有长城连成一片。对此,明末清初杰出的史地学家顾炎武认为,长城是“限胡马之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到军事防御作用。

然而,古籍《冤经》(又名《帝皇之术》)则认为:秦筑长城是为国家修了一个“院墙”或“界墙”。一旦有外族(国)军队进入“院墙”,也就代表侵略者已闯进了“家园”,大家必须拿起武器将敌人赶出“家园”。

不过,对于长城的军事作用,可能大家多有了解。但是,由于古代各封建王朝都有“重农抑商”的倾向,因而关于长城的经济地位却多为历史所忽视。

那么,长城对于古代各朝代的经济发展又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呢?

起到保护农业经济的作用

中国古代,共有两大经济体系,即:一是农业经济;二是畜牧经济。而且,多数时候,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处于对立状态。

因此,各朝代为保护自身的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便借助长城对畜牧经济进行计划性的封锁。

那么,古代历朝为何要对畜牧经济进行计划性封锁?

若以长城为界,很容易就会发现,长城内外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经济格局。即:长城以南为黄河中下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长城以北则属于游牧民族的畜牧经济区域。

然而,畜牧经济却具有单一性和不稳定性等劣势,对于非常稳定的农业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粮食、丝绸、盐布、铁瓷、茶酒等物资,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刚需,而游牧民族的马匹、牛羊、皮草、药材等物资,却不是农业经济区民族的生活必须品。

因此,每当匈奴、氐、羌、东胡、乌桓、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畜牧民族无法依靠边贸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资时,便会入侵农业区域进行掠夺。于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大漠草原的畜牧经济就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对抗局面。

那么,古代历朝为何会利用长城来保护农业经济的发展?

为了应对牲畜民族对农业经济的入侵掠夺,同时秦始皇又深信“亡秦者胡也”之说(其实,亡秦并非胡人,而是其子胡亥),便命令击退匈奴人的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大力修筑长城,进而将秦、燕、赵、魏等国的长城连成了一线。

自此,长城既成为了秦国北击胡人的“中转基地”或“桥头堡”,也变成了秦国控制畜牧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卡。虽然,这一举措使畜牧民族无法轻易入侵黄河中下流的农业经济地区,进而对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的生产方式起到了有利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的抗衡力,更为封建文明的发展与积淀奠定了基础。

同时,随着两汉将西域河西走廊经济带的打通,长城的延伸则进一步使畜牧经济地区一分为二,并有效削弱了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经济的威胁。

直到明朝时期,控制中原地区的历朝历代,大多都会利用农业社会的强大组织力量,不断修筑长城,大规模向长城带移民,从而增强自身对长城的控制力度。

但是,长城的修筑与存在,同样也将农、牧两大民族隔离开来,也使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因此,长城带也成为古代民族逐鹿中原,反复汇聚融合的焦点。

那么,古代历朝又是如何借助长城来制约游牧民族的发展,并保护农业经济的发展?

秦朝时期,长城以北为分散的游牧民族部落,而强大的秦朝在贸易上则有更多的决定权。想不想与游牧民族做生意,价格多少,由秦朝说了算。但是,游牧民族却只能与秦朝做交易。

如此以来,拥有定格权的秦朝,为了自身利益,便会通过互市与关市的手段,来达到制约游牧民族的发展,或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一方面,尽量降低游牧民族出口的货物价钱;另一方面,减少对游牧民族的货物出口数量,以此来达到挟制游牧民族的作用;第三方面,对于亲己的游牧民族进行互市,对于敌对自己的游牧关市或限市等,以此来分化游牧民族,并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其实,这种做法非常类似于后世的经济制裁,也是美国惯用的手段。

例如:汉高祖刘邦败于白登山之战后,匈奴人提出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开放关市”;还有,在努尔哈赤晚期,明朝曾关闭一段时间与后金互市的长城关卡,并造成辽东米价一度飙升至八两银子一斗、棉布九两一匹以及绸缎200两一匹等天价。可见,长城外的畜牧经济对于长城内的农业经济有多么大的依赖性。

再如:两宋朝时期,失去了对长城的控制,也就失去了对畜牧经济的制约。结果,造成各游牧民族迅速壮大,先后出现了以契丹人为主建立的辽国、女真人为主建立的金国、党项人为主建立的西夏以及后来崛起的蒙古。也因此,宋朝的生存被游牧民族逐步挤压,并直至灭亡。

这时,长城的作用就突显了出来。国内商人难以私自越过长城将货物运到游牧民族地区,也不敢触犯杀头之罪翻越长城。同时,游牧民族也只能通过长城开放的几个交易关口,进行交易。否则,一旦游牧民族破坏长城,则预示着入侵秦朝,挑起战争

所以,长城就等于卡住了游牧民族经济发展的咽喉,进而保护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难道说,长城仅是制约畜牧经济发展的关卡。当然不是,其另一个重要作用则是起到“海关”的作用。因为,从周代开始,设立关卡已由政治军事功能,逐渐向财政功能转变,而长城的关卡则使这一功能更加的突显。

起到“海关”的作用

根据秦汉时期的关津税、边关税等记载来看,长城还起到类似于后世海关的作用。如:货运监管、查缉走私、征收关税、过往货物有无违禁品、办理商队出入关卡的相关业务等。

那么,长城“海关”的作用又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据史料记载,从春秋中后期开始,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就如雨后春笋,大小商人遍布各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对此,《中国财政制度史》一书也曾指出,从商代开始,商业贸易已经具备了开征“关市之赋”的条件。

例如:据《管子·度地篇》记载,百乘之国往返经商五天就可一个来回,千乘之国往返经商需要十天,万乘之国往返经商需要二十天。可见,自古以来,商人都是社会中极为活跃的一个群体。

但是,古代的关税征管机构一般称为:关津、津令、互市监、市舶使、市舶司、商税务、宣课司、税课司等。

不过,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较为完备的税收法制和管理制度。如:秦代的成文法典《秦律》中就记载有详细的财政税收法律《关市律》。

同时,古代关税征管机构的设置,多则不利于管理,而且成本过高,而少则又很难全面征收。因此,长城的修建,便使长城内外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征收更加集中,征收难度和成本也就自然大大降低。

也可以说,长城的修筑既能满足各封建王朝对财政的征税需要,还能通过限制贸易达到对周边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的目的。

此外,我国自古以来,大漠南北、南城内外,可谓隘卡连绵。而这些关卡,既是国家的防御体系,也是国家的财政税收之地。因此,古代诗人流传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千古绝唱。

那么,长城又是如何发挥“海关”的作用的?

据《管子·禁藏篇》曰:“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也就是说,无论是高山,还是江海,只要有利可图,商人就不怕这些艰难险阻,也会想方设法翻越而过。如:茶马古道的马帮。

显然,若无长城设置关卡,面对万里之长的北方边防线,国家想要征收这些商人的关税恐怕会极为困难。

或许,长城阻挡不住大军的进攻,但是长城的修筑却成了商人想要偷逃税的一道难以逾越的无形屏障,最终只能通过长城设置的各处关卡交费进出。

又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可见,长城的各处关卡也是国与国之间货物关税征收的重要关口。

同时,随着长年累月的发展,长城各处关卡的周围也会逐渐形成新的经济汇聚点。如:关卡周围兴起的餐饮、宾馆等产业,会逐步带动新村镇的形成,而这里也会成过往客商中途暂歇之地。

所以说,长城不但不是摆设,除了众所周知的军事战略和政治作用外,还有很高的经济地位。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长城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