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至今不倒,里面到底有何秘密
2020-07-24 19:10:36 历史故事 趣观历史 °c 繁体
A + A -原标题:古代没有钢筋混凝土,长城还能传承至今不倒,里面到底有何秘密?
引言 《论语》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通俗的话,告诫我们在思考事物的时候必须思虑周全。事物往往有两面性,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其利处,冲动为之;也不能只看到其弊处,畏缩不前。权衡利弊,选择合适方法去做,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众所周知,长城传承至今已有千年,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位列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润之同志曾在《清平乐·六盘山》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很多诗人赞叹过长城的巍峨宏伟,也有人感慨过修筑长城时的不易。
▲北京长城(部分)
01现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多是明长城,然而长城的根基在西周时期就打下了,周幽王为得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就发生在当时的“长城”上;进入战国时期,各国争相修筑城墙,为后来的长城奠定了基础。其中楚国最先开始修筑长城,随后燕、齐、魏等国紧随其后。不过,每个国家主要防御对象不同:北方秦、赵、燕三国主要为防匈奴,齐则是为了防备楚国。
▲褒姒雕像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始皇统一天下。虽然中原实现了大一统,但北方少数民族——匈奴仍时常南下侵略。为巩固政权,秦始皇一边派遣大将蒙恬率军镇守北方,一边下令连接起列国城墙,“万里长城”之说自此而起。该长城东起临洮,西至辽宁境内,据统计,早期长城长度很可能超过1万千米。
▲秦始皇剧照
在没有钢筋混凝土,也没有现代化建造工艺的古代,修筑这样宏伟的工事所耗人力必定是一个天文数字,并且长城屹立千年不倒的秘密也一直为人们所好奇,那古人到底使用了什么秘诀建造出千年不倒的长城呢?。据记载,秦始皇先后动用百万劳动力修建长城,占据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过秦论》中是这样描写秦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另一方面,也有诗人批判称:“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修筑长城雕塑还原(部分)
建筑长城时,总共耗费青砖420亿块,如何将这些青砖牢固地堆砌起来也是一个大问题。劳动人民用智慧发明了将糯米煮烂,以糯米汁固定的方法,效果丝毫不逊色于混凝土。这就是最早的胶水,后来经常被用于贴春联,直到现在很多老人还会用这种方法自制胶水。正是这种方法,使得长城可以屹立两千年而不倒。
02修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远不止固定青砖,在秦皇的暴政下,为了保命的百姓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按期完工,用朴素的智慧解决难题,才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有了“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的景象,但也难免“唯见长城外,僵尸乱如麻”。
▲甘肃玉门关地貌
在途经甘肃玉门关处,修建长城的民工们遭遇了黄土奇缺的困境。当地为沙漠地带,寸草不生,土质中多有沙砾,并不适合填在青砖之间。若从别处运来黄土,不仅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和资金,更无法按期完成任务。于是劳动人民凭借经验将芦苇和沙砾混合在一起交错叠加,模仿黄土的作用,才完成了这一段的修筑。
▲汉武帝剧照
汉朝时匈奴多次想要越过长城进犯中原,此时的长城虽已经年久失修,但仍有多位名将借长城之利击退匈奴。虽然汉武帝将匈奴驱逐至漠北,但长城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也被肯定,所以武帝修复了秦长城后,又修筑了外长城。这段西起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东至今辽宁境内的长城,不仅维护了西汉的安全,也无形中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长城近照(部分)
隋朝为了应对漠北突厥的侵扰,文帝、炀帝两代皇帝都把修筑长城作为重要国策。隋朝统治的28年中,先后7次,调动近200万劳力,着力在北方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在北魏、周、齐的基础上,将今内蒙古浑河,至今青海省东河曲一段基本连成一线。
▲蒙古骑兵剧照
著名的明长城则是“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为抵御蒙古鞑靼、瓦剌等部落,明朝统治的200多年间几乎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筑。从一开始在北齐、隋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复,中期增建了诸多“重镇”,后期为防御女真族,又在辽宁海城一带修筑了大量空心敌楼。明代的长城总长8800多米,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时代。
结语 修建长城是为了军事防御,于百姓生活安定来说有功;可修建长城的过程劳民伤财,又极大破坏了百姓的生活。秦代以暴政强迫百姓修筑城墙,终致其早早灭亡;隋朝不顾及国力大肆修筑长城,也未能存在太久。这也并不是说修筑长城没有必要,而是统治者未能平衡好百姓生活质量与抵御外敌的矛盾。这是在警示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权衡利弊,思虑周全再行动。参考资料:
《论语》《清平乐·六盘山》《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