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广东开平侨乡民国建筑装饰的特点与成因及其社会意义(1911―1949)

2020-05-30 09:51:02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

  关键词: 民国建筑; 壁画; 灰雕; 建筑装饰; 开平碉楼
  中图分类号: TU-8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3-0054-07
  中国早期的侨乡因为华侨的回归而于20世纪之初逐渐形成。最出名的有四处: 以福建厦漳泉地区和台湾金门地区为主的闽南侨乡; 以广东五邑地区为代表的五邑侨乡, 以广东潮州和汕头为代表的潮汕侨乡; 以广东梅州和兴宁为代表的粤北客家地区的兴梅侨乡。五邑地区的华侨多旅居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而其它几个侨乡的华侨多旅居东南亚诸国。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地侨乡都有华侨回乡建设家园。然而, 建设的目的与方法则因华侨当地的文化和居住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的不同而各有特点。以东南亚为主要居住地的华侨回乡建设的目的是光宗耀祖、 尽孝或者投资, 建造者往往不把乡下的新居视为自己长久之家; 而以北美、 澳大利亚等地为主要居住地的五邑华侨因为排华而无法在当地生根, 故其建造目的是为父母、 妻儿等亲人营造一个舒适家园, 新建之居是他永远的家, 建造之时着重彰显建造者的身份。再者, 五邑地区的侨民与西方殖民地香港和澳门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文化和生活观念上深受港澳思想的影响, 对传统的保守逐渐放宽。
  开平便是五邑地区富有北美侨乡地域文化特征的地方之一。
  开平人多侨居排华严重的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很多人把结婚生子, 回归祖国投资实业和建设家园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选择在国内的大城市投资, 但更多人则因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家庭观念的影响, 选择回家乡投资和建设。因此, 归乡成家和建造家园是大多数出国谋生的华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 新建之楼也是他们自己将来从外国退休回乡后颐养天年的处所。可以说, 乡下“家”的呼唤是五邑华侨回乡建设的主要“拉力”, 而在排华情绪高涨的国外, “无家”的感觉恰恰是华侨回家建设家园的主要“推力”。①这些思想可从以下谣中得到体现:
  20世纪初, 开平侨乡的民间建筑除沿袭了传统岭南建筑中“三间两廊”的风格外, 有些建筑的形态也逐渐改变。如县志所载, “新建之村颇革前弊”, 新村空间规划改良了旧村落民居建筑“方向不一, 门巷参差, 四壁不通风”的弊病, 新建的庐式建筑也在通风和采光方面大大地得到改善。这些改善了的民居建筑有: 为了防卫而建造的“碉楼”民居, 为了追求生活的舒适而建的中西合璧的别墅――“庐”民居。这些逐渐崛起的侨乡建筑装饰常以模仿西洋风格为尚, 参考及借鉴西方古典建筑的某些特征, 兼有本地传统建筑文化元素, 拼凑而成。
  一、 开平民国建筑装饰的界定与特点
  综合田野调查所得的建筑装饰的内容与种类, 笔者把 “开平民国建筑装饰”的范围界定为: 民国期间, 开平华侨在建造家园的过程中, 利用传统或者外来技艺和材料制作的、 非当地传统题材的建筑装饰作品。如: 以表现当时侨乡风貌及其侨乡理想社会为内容的壁画和灰雕作品; 用本地岭南传统灰雕技法雕刻的西式花纹, 以及普遍用于立面装饰的西式拱券、 古典柱式和屋顶的凉亭等装饰手法。
  (一)西方建筑装饰特征――华侨身份的象征
  从开平的民国建筑装饰, 几乎可以看到近代以来岭南地区建筑风格的发展历程。比较常见的农村民居装饰风格具有如下几种情况:
  文艺复兴式建筑特征出现在开平的建筑当中, 如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罗马法尔尼斯府邸的窗户装饰风格在开平瑞石楼得到发展,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在开平碉楼与民居中得到运用; 各种罗马柱式与拱券更广被模仿。
  具有炫耀财富, 追求新奇等特点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深得开平侨乡民众的接受且被广泛模仿, 并与本地建筑工艺融为一体, 是开平庐建筑中最为普遍的装饰风格。
  多用于室内装饰的洛可可式风格特征在开平民居的山花与门楣装饰上较为常见, 以卷草舒花, 缠绵盘曲的弧线、 S形线和旋涡等手法为主。多见于1910年代至1920年代初的碉楼与民居建筑。
  由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文化融合而形成的英印建筑风格的穹窿顶通过东南亚、 澳门和香港传入, 成为富有人家的碉楼与庐建筑的顶部装饰特征。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