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上海:中医遭遇期刊
2020-05-30 09:52:00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百年前的申城,让人联想到是什么?是“浪奔、浪流”的《上海滩》,亦或是“摇曳旗袍、昏黄路灯”的《花样年华》。然而此刻,正有一大批执着的中医人、办刊人用期刊乃至生命为传统医药的延续、存亡而奋争。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以下简称沈著),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民国沪上的中医往事。作者沈伟东博士,是图书期刊出版的内行。沈著定位于民国时期的上海,通过细致缜密的史料梳理,完整呈现民国申城中医期刊的出版状况,探讨风云变幻下中医期刊对中医药学术和行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基于中医引发的延续全民族文化命脉的论战,实为民国上海中医期刊研究的拓荒之作。
辛亥以后,期刊发展迅猛。沈著选择具备期刊的基本属性和“中医药”属性,在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的上海地区出版者,总共62种(1910年丁福保创刊的《中西医学报》作为特例选入),约占当时全国出版中医药期刊的三成。从期刊类型、学术促进、行业贡献三方面考述民国医刊的价值。先者按照办刊目的、读者定位、期刊内容,大致划分综合、学术、普及期刊三类,秩序井然;次者从全国学术研讨、地域经验交流、海派中医形成三方面,阐发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促进,抽丝剥茧;末者由构建信息平台、探索中医前途、参与重大事件、拓展多种经营四者,勾绘民国上海中医药期刊对中医行业发展的贡献,有理有据。附录则包括62种民国上海中医药期刊列表及提要。
例如,期刊忠实记录了“反废止风潮”中中医界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与奋力抗争。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国民政府中央卫生部在南京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最终通过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并规定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妄图彻底废除中国传统医学。消息一经传出,中医界群情激奋。《医界春秋》全文登载“废止中医案”原文,又发表《本社驳斥中央卫生委员会取缔国医议决案之通电》(1929年,第33期),逐一批驳余氏怪论,强烈谴责卫生部非法行径。《医界春秋》出版专刊“中医药界奋斗号”(1929年,第34期),刊登60余篇檄文,反对“废止中医案”。在此基础上,张赞臣以医界春秋社名义,倡导成立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262位代表组成“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推举进京请愿团。中医团体的抗争请愿,上海中医药界同仇敌忾,罢工抗议以示支持,形成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最终使“废止中医案”暂缓执行,中医界的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这一过程中,作为民国中医之喉舌的《医界春秋》,产生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除了探讨中西医论争、中医教育、中医疫病防治等备受关注的话题,沈著又从办刊人的视角,思考了上海中医药期刊的经营问题。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在短时期内形成行业期刊群体,通过国民邮政发行到全国各地乃至远达海外。这种先进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中医行业信息封闭的状态,期刊组织的对中医自身问题的反思,推动了中医界打破保守思想,积极探索行业的发展,而中医人也在办刊中不断探索、实践新的经营模式。期刊的全国发行使“刊授”“区授”等跨地区远程教育成为可能,突破传统的师承模式,推动了中医教育发展。如《中医世界》曾连载过内、儿、妇等各科讲义;《中医指导录》《铁樵医学月刊》《中医新生命》等的办刊目的,是为函授学员提供切磋学问的平台。期刊的出版为中医行业图书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期刊出版与图书出版二者互动,推动了中医学术研究和社会大众中医药的知识普及。中医界通过期刊经营,引进了现代广告传播方式,提高了从业者的社会知名度,改变了传统中医诊所相对封闭的经营状态,扩大了海派中医在全国的影响。期刊促进了中医学校的教学与学术,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有些期刊与医院经营密切结合,促进了医院的临床和医疗工作;有些期刊还利用全国发行的优势,在各地征集秘方、验方;有些利用期刊信誉,向社会筹募资金,采取股份制经营形式,开办制药企业。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的发展与中医药事业形成良性互动。
标签: